pg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gg

博文

父亲与美术字

已有 5793 次阅读 2013-6-29 17:36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美术字

父亲与美术字

——《美术字设计基础》读后感

 

整理家中旧书,翻出本《美术字设计基础》(汪新,1993年,希望出版社),看到作者的简介:师范毕业,曾任小学教师,后做了报纸编辑。他生活的轨迹和父亲曾经的命运有所相似,不由让我想起父亲和美术字的往事。

 

父亲当年赶上特殊的时代,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因个小力弱,干农活时很吃力,被在一旁的族里的大哥笑话:和平(父亲的小名),别看你念书比我多,有什么用呢?还不照样回来种田?读书有屁用啊,哈哈哈……父亲多年后和我谈起当时的情景,还是不由一阵苦笑,力气活确实不是他的强项。机缘巧合的是没过多久,大队里的小学缺一位民办老师,读书远近闻名的父亲自然是首选,从此他再也不用在土里扒食,而成了半个公家人,那位大哥为此愤愤不平了很久。

 

做老师期间,父亲还得兼起为大队部出墙报的任务。出墙报自然要和粉笔字、美术字打交道,刚开始写得也是别别扭扭,但父亲渐渐喜欢上设计美术字,慢慢设计得越来越好,大队干部因此也对他青眼有加。再加上其他的关系,他有幸被大队推荐去读师范大学,至此就离开了他生活的小山村,也暂时告别了美术字。等到大学毕业后,分配回县里的高中,父亲的专业水平、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一下子脱颖而出,很快就成为业务骨干。

 

教师的生活还是清苦的,在我的印象中,即使是国家大力宣传提高教师待遇的年代,教师的待遇和对应的所谓干部待遇比起来还是少一大截。我的成长过程也是父亲从普通教师变为年级组长、教导主任、校长的过程。待我读到中学时,父亲终因个性鲜明、棱角突出被调离校长的位子,而成为区教委里一个要死不活的内部期刊的主编。说是主编,其实整个编辑部只有两个人,另外一位是某位官员的亲属,抱着身体有恙的借口,长期空岗白拿一份工资,全部的工作都得由父亲独自完成。

 

到任伊始,父亲的心态还是不平衡的,不说实权,单说工资都少了一大块,清水衙门中的鸡肋部门,能有多少油水?但父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不允许自己破罐子破摔,何况还有养家糊口的压力。他又重新捡起美术字,时隔多年,美术字的功底还在,但他还得从版面设计到写稿、约稿、找地方印刷出版一条龙亲力而为。那时候父亲快50岁了,完全不懂电脑,只能靠双手描图来完成各种美术字及版面设计,正值我高考前一年,那一年我和父亲经常对坐在饭桌两面,他埋头描图,我则复习做题。一直到我考上大学,他之前从不近视的眼睛也开始模糊了,我知道那是用眼太辛苦的结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别人的电脑上看到了用排版软件来设计,羡慕之余决定咬牙买台电脑来学习,当然,主要还是给我用。那时一台电脑8000块,顶得上家里一年的积蓄,母亲多次唠叨说太贵了太贵了。父亲反复说了多次后还是毅然和我买了家里的第一台电脑和打印机。从此父亲在50岁的时候开始学习office软件,不到一年时间,我就惊讶地发现父亲对word的纯熟程度不仅远远高于我,甚至比很多打印店里的小老板都熟练,这也是父亲最得意的事情之一。当然,设计美术字也不用慢慢描摹了,毕竟鸟枪换炮的效果太显著。

 

和美术字结缘,是父亲人生中一段抹不去的历程。和他散步时,他常会感慨:多学习一点东西,艺多不压身的同时,还要至少精一门,说不定哪天就能用上,也许这是父亲给我的最宝贵的教导!

 

另:本书知识点如下:

早期的汉字脱胎于记事图画,甲骨文、金文就保留着图画的意味,形体随所画事物而定,没有一定格局。直到篆书,文字才开始线条化,变成划一的长方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到隶书时,长方形变成扁方形,再到楷书时,扁方形才变为正方形,成为今天的“方块汉字”模样。

 

汉字90%是形声字,剩下的多数是会意字。

 

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即:点、横、竖、撇、捺、挑、钩、折。传统以“永”字为例,即所谓的“永字八法”。“永字八法”的名称是侧(即点)、勒(即横)、努(即竖)、掠(即长撇)、磔(即捺)、策(即挑)、趯(即钩)、啄(即短撇)。严格地说,“永字八法”是八种用笔的方法,不是“最小的构字单位”。如下图所示[1]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1] http://baike.baidu.com/view/52693.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49091-703773.html

上一篇:先潜下去,再等浮上来
下一篇:想起潞安州
收藏 IP: 119.147.167.*| 热度|

2 武夷山 刘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04: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