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潜下去,再等浮上来
——《物理学的潜科学分析》读后感
3:45开始阅读,5:10写完读后感
所谓潜科学是针对显科学而言的,指处在孕育状态和不确定阶段,并尚未得到严格证实和学界公认的科学思想。顾名思义,“潜”还在等待“浮出水面”!
《物理学的潜科学分析》(罗绍凯、王明泉、陈向玮、李彦敏、傅景礼,1999年,科学文献出版社)这本介绍性书籍洋洋洒洒描述了这门1979年才在国内建立的科学的相关知识,以我浅薄的理解看,潜科学偏文科,属于类似科学史式的“发展记述型”学科,用“学科”比“科学”恐怕是更精确的表述。
任何一个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螺旋上升式的,受限于种种人为或环境因素,使得某些科学成果在发现或公认时间上被延迟,在传播空间上受限制,以及发现者本人遭遇为此带来的各种不幸现象,大家叫这位科学蒙难,但我的看来这是一个理论或成果“被认证”或“被证明”所必经之路,只要与人身安全无关,论证过程的长短那只能看技术的发展速度了!
书中举到的两位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福井谦一和汤川秀树的例子很典型。福井谦一1952年创立分子前线轨道理论,到获得公认经历了30年!汤川秀树1933年利用类推法得出的核力理论并发表第一篇论文《关于核内电子问题的考虑》到1934年利用核力场特征寻找到介子只花了不到两年时间,但被证明却一直等到13年后的1947年。这能看出啥?
①等待是必须的,在这个过程中,心态比等待还重要!
②身体好是革命的本钱,这两位的理论一旦被证明后很快就获得诺贝尔奖的青睐!
③日本人对教育的积累和重视,即使在二战期间也没有很大程度上伤害自身的理工科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汤川(1907~1981)[1]的巅峰时光是经历整个二战,而福井(ふくいけんいち,(Fukui Kenichi)1918年10月4日-1998年1月9日)[2]在二战时正值二三十岁,是征兵的好年纪,但日本人直到最后投降也没动这部分壮丁,可见日本人骨子里对科学的重视!
所以科学家也要看所在的生长土壤。不过从本书看得出来,和大部分文科一样,想成为科学,学科的定量化表述是个标准门槛,光定性叙述,就跟钱老口中的系统论一样,大而不实,而潜科学这一点不知现在做得如何,忽悠是简单的,潜下去也不难,关键是要浮上来,而这一点的前提还得靠定量研究,猪眼拙见,仅供一笑!
[1] http://baike.baidu.com/view/108055.htm
[2] http://baike.baidu.com/view/249873.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