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urep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zureps

博文

图解科举制度

已有 71624 次阅读 2018-12-8 05:44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引子:《明朝那些事》中花了比较大的篇幅介绍明朝的科举制度,一直都知道中国古代科举是一项基本国策,但是除了八股、当官、秀才、状元几个名词之外,对于科举真是知之甚少,正好借着《明朝那些事》学习一下古代的科举考试。

 

明代的科举共分四级考试,州县级的院试、省级的乡试、全国的会试、还有皇帝亲考的殿试,图1所绘即为明科举的四级考试,

 

 


1 科举考试流程

 

图中可以看出,秀才在县、市一级的考试中取得第一等的成绩,举人需要通过省一级的考试,贡生要求通过国考,经过这三道关口,参加皇帝亲自主考的殿试,才能成为进士,殿试第一名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

 

在古代读书人眼中,中状元还不是最牛的,最牛的是连中三元,即省考第一名解元,国考第一名会元,殿考第一名状元。自隋唐开科举至清废除科举1300多年间,连中三元者只有十四人。

 

再来看看科举考试的考场和考试内容。在科举考试中,以会试(进京赶考就是这场考试)最为重要,这是全国性考试。从考试内容上来看,地方考试应该是仿照会试来设置的。考试场所称为贡院,贡院考试的过程大致如图2所示。

 

 


图2  会试的基本流程

 

书中提到贡院的号房有上万间,而只录取贡生300人左右,有文献研究说明代乡试的录取比例在3%-6%之间,贡院考试的录取比例也大致类似。1977年恢复高考时,报考人数570万人,录取27万,录取比例约4.8%2016年报名人数940万,录取772万,录取率82%。现在的高考从录取率上来说要比科举高多了,此外现代的学生考试条件也比科举学子强不知多少倍。在贡院考试中,考生要在号房内考三场,每场32夜,吃住全在号房内,号房又小,艰辛程度可见一斑。

 

三场考试中以策论最为关键,以八股文最为折磨人。八股文除了限定形式之外,还限定思想,科举学子不能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必须依照程朱理学的思想答题,这是明清科举制度最大的败笔。

 

也因此,现代人提到科举制度,大多会以不屑的表情给科举贴上封建糟粕的标签。不过,如果我们不对先辈过于苛刻,将科举制度放在历史长河中,允许先辈摸着石头过河,科举确有他的先进之处。从上古没有官员选拔制度到汉代举孝廉,再到隋唐出现科举,这是人才选拔上的重要进步,如图3描述了我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演变,从中可以看出,与其他官员选拔相比,科举制度确实是先进制度。


3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演变图

 

从图3还可以发现,自秦统一中国后,在官员选拔中就出现了考试,考律法,这也就明白为什么说秦朝推崇法家思想。隋唐开始科举考试与秦汉的考试主要差异有两个,一是认定具有考试资格的方式差异,二是考试内容上的差异。所谓科举,“科”是科目、分科,“举”有推举之意。原来是官员推举,难免会产生徇私现象,后来发展为统考,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舞弊。隋唐以来各朝,同样是科举,考试内容也,我们将唐宋和明清时期的科举内容进行对比,如图4所示。

 


4 明清科举对比

 

图4中值得一提的是唐、宋时期考试科目较多,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当时的科举还包含了一部分的自然科学,如明算科(算术)、医举科(医学)。但到明朝时就都改变了,明清的科举主要有四个特点:(1) 明朝科举科目单一,只有进士一科;(2) 考试内容单一,只考八股文,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与精神内核;(3) 考生来源单一,所有考生来源于学校;(4) 拥有严格的考试制度,防范与惩治作弊做到了空前完备。

 

在元朝取代宋之后,窝阔台听从耶律楚材的建议开科举,但期间屡有中断,元朝执政的97年间,有45年实行科举,每3年开一科共计16科。元朝在科举上只开设文科,并对辞赋、诗歌大加限制,这就成了明朝科举的样板。在明代取代元朝后,朱元璋是一个极为高效率的皇帝,他曾借着胡惟庸案(胡惟庸算的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将丞相一职废除,将权利集中自己一人手中。或许在朱元璋眼中,科举就是为他选拔官员,其它一切不以此为中心的科目当然都应该废除,所以明朝科举只开一科,既是元朝科举制度的延续,也是朱元璋的“高效”。

 

然而,这种“高效”却导致了社会整体发展的落后,因为社会进步是一个系统,某一单项的先进并不能代表社会整体的进步。

 

明清科举制度将人才极大的吸引到做官一条路上,并逐步淘汰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至此,中国人几乎都以读书等第为目标。明清时期的读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做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实际上是“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

 

我今天才明白,这一现象并不代表中国人一贯如此,在唐宋,科举有着更丰富的内容,有自然科学,还有诗词歌赋。正如高晓松所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唐宋学子中,可能真有诗和远方,这可以从唐诗宋词中略窥一斑。从唐到宋,科目从十二发展到十五科,如果宋不被元灭,也许科举制度也有可能发展出分门别类的自然科学体系,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将科举中每一科视为一个维度,唐宋时期学子是在一个高维空间内(唐十二科视为十二维度,宋十五科视为十五维)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明清学子只能在做官这一个维度上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个价值还是朱熹的),这种收缩实在令人惋惜。

 

尽管明朝的科举与唐宋科举相比,已经落后一大截。即便如此,明朝的科举制度依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官员选拔制度。以欧洲为例,欧洲整个社会在18世纪以前依然是贵族世袭、君主恩赐这一套,这很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事。

 

1556年葡萄牙人科鲁兹来华,他是第一个达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在其游记中介绍了中国官员的选拔方式(他们很向往中国),1615年金尼阁在《基督教远征中国史》第1卷第5章详细介绍了科举考试的全过程。17-18世纪,欧洲兴起了一股推崇中国文明的热潮,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都赞赏过中国的科举制度,法国经济学家奎奈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制度。

 

在中国科举制度的示范作用下,1791年,法国首先试行文官考试(后又废止);182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考试选用文职人员;此后各国纷纷效仿英国逐步建立自己的文官考试制度(当时的英国是世界强国),美国于1883年也实行文官考试,这一制度逐渐成为当代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也因此,西方一些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之一,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活字排版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科举制度引入欧洲几乎与国人猛烈抨击科举制度是同时进行的,欧美等国借鉴科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们吸取了科举制平等竞争和择优录取的原则,摒弃了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国学经典”。隋炀帝开科举本是要面向社会公开取士,选拔优秀人才,而到明清朝廷却以科举为手段垄断思想,忘记科举的初衷,必然不得科举的结果。

 

或许可以说,科举在中国的失败可能不是“科举”本身的失败,而是朝廷价值取向的失败,具体体现在“学的不用,用的不学”,再者就是八股文不准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只能用朱熹的思想。第一种情况造就了人格分裂,公开场合和私下场合出现截然不同的人格;第二种情况造就了很多没有思想和信念的人,因为思想和信念的缺失,致使金钱补位成了一些人的行动准则。

 

科举,从唐宋的多科到明清的单科,从国内废止科举到国外兴起公务员考试制度,我们至少可以从中明白以下几点:(1)唐宋时期的科举是包含自然科学、诗词歌赋的,明清延续元朝科举才将科举变成“封建糟粕”;(2)最糟粕的有两点:一是“学的不用,用的不学”,二是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摒弃封建糟粕,就是要逆这两条而为。首先要知行合一,怎么说就怎么做,即便错了,在实践中发现行不通就会改正,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就永远失去了自我纠错的机会;其次,要拥有自己的思想,这样的人才是完整的人,民族进步是民族每一份子的责任,拥有自己思想的人多了民族的进程才不至于停止。

 

 

参考文献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

百度文库:唐宋与明清科举对比

屈超立. 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

何忠礼. 二十世纪的中国科举制度史研究

刘海峰. 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王大磊. 论科举制度的国际影响

徐黎丽. 略论元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特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47068-1150441.html

上一篇:科氏力实际是科里奥利力
下一篇:古战场上的力学模型
收藏 IP: 171.118.104.*| 热度|

2 周健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05: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