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那些匆忙的告别让我们来不及道一声谢谢 精选

已有 6208 次阅读 2023-7-19 06:4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milan-kundera.jpg

  最近听到两个名人去世的消息,一个是捷克作家昆德拉,一个是香港歌手李玟自杀,真是令人难过的消息,由此感觉今年的7月真是一个令人伤心的季节,这两个人的书与歌曲我都多多少少看过或听过,因此,有必要表达一下作为他们作品的消费者的感谢。

关于米兰昆德拉的信息如下:

Milan Kundera, (born April 1, 1929, Brno, Czechoslovakia [now in Czech Republic]—died July 11, 2023, Paris, France), Czech novelist, short-story writer, playwright, essayist, and poet whose works combine erotic comedy with political criticism and 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

大意是说:

  米兰·昆德拉,(192941日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现属于捷克共和国]2023711日于法国巴黎去世),捷克小说家、短篇小说作家、剧作家、散文家和诗人,其作品将情色喜剧与政治批评和哲学思辨相结合。

  昆德拉大学是学哲学出身的,而他的父亲是音乐家,这种背景就决定了他的文学风格:议论+节律,其实,我更愿意把昆德拉的小说看成是一种加情节的哲学小品文,他的文字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应该是很熟悉的,因为我们和东欧国家一样都曾经历了荒谬的极左思潮,以及在那个境况下的生活和命运。昆德拉的小说,年轻时看过几本,有印象的大体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为了告别的聚会》、《庆祝无意义》、《笑忘录》等,内容大多记不得了,但是那些书都曾在我青年时代安抚了我们躁动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那些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他们的作品让我们在荒芜中看到了另一种生活或者思考,最重要的是他们为人类提供了精神食粮,毕竟人是有精神需求的。我以前曾写过很多《读已死之人的书系列》,也是为了表达我对那些曾经给我提供精神食粮的写作者表达的一份迟到的敬意。昆德拉活了94岁,绝对算高寿,到了这个年纪死生都在情理之中,虽然他最终也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绝对是世界级作家,由此观之,他这一辈子没白活。

摘录昆德拉的几句名言:

1、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2、最糟糕的不在于这个世界不够自由,而是在于人类已经忘记自由。

3、人是为了反抗过去才成就未来的。

4、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的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

5、当生活在别处时,那是梦,是艺术,是诗,而当别处一旦变为此处,崇高感随即便变为生活的另一面:残酷。

6、我一直认为,文字是慢的历史,真正的文学不是为了使我们生活的更快,而是为了使生活中的慢不致失传。

 908fa0ec08fa513d2697efab5f2642fbb2fb43167338.jpg

  从手机上看到歌手李玟去世的消息,实在是令人震惊,她才仅仅48岁,这个年龄正是一个艺术家风格成熟而可以在技艺上更上一层楼的年龄,遗憾的是,她被生活中的一些小堵点击垮了。从电视上看,她是很乐观也很积极的一个人,看来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难处,那些难处在旁人看来也许无足轻重,但是对于当事者而言则是没顶之灾或者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生活中要善待每一个生命,这年月每个人都活得不容易,没人知道哪一个堵点就会让一个人或系统突然奔溃,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遇到了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下面是从网络上找到的关于歌手李玟的信息:李玟(CoCo Lee1975117-202375日),出生于中国香港,中国香港流行乐女歌手、影视演员,有很多优秀作品被公众喜欢而传唱至今。

  虽然他们都离去了,但我还是要感谢他们在那个年代为我提供的精神食粮,虽然他们作品的大多内容我已记不得了,但是,正是那些艺术作品在那个年代曾安慰与填补了我精神的需求。反观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每一代都有很多艺术家为他那代人提供精神产品,不论质量高低,都满足了那个时候人们的需求,其中一些非常优秀的作品会一直传到很远的未来,如李白、苏东坡等,但更多的普通艺术家提供的产品则是如粮食一般被即时性的消费掉了,他们也就随之被历史遗忘了,但是谁能否认,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精神食粮,帮助人类度过了很多困难的时期。这些普通作品就如同普通面包的命运,我吃过很多面包,这些面包已经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我可能说不出到底是哪一个块面包在身体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时代我们都要感谢那些作家、艺术家以及人文学者,正是他们的工作让我们无处安放的灵魂不再是无根基的浮萍,也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时代弃儿。所以,我经常在团队中要求同学们尽量多写,这不是在完成某项任务,而是一种职业使命,就如同农人生产粮食、工人生产工业品一样。这些年一有空闲我也会写一些小文章,也希望那些如馒头般的普通作品能够给行走中偶遇的朋友一些力所能及的召唤与应答,这就是我认为的人文社科学者的使命。理工科学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他们用自己的有限局部知识改造了世界一点点,因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了一点,可能后来人没有人会记得他们,但他们实实在在地促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人文社科学者更是如此。也许一代人过后就没有人知道我们曾存在过、曾言说过,但是在我们存在的时候我们也给世界贡献了一些好玩的观点和想法,以及我们的拒绝和不同意。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023-7-19于南方临屏涂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395864.html

上一篇: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可以兼容吗?
下一篇:知识积累率与迭代不充分是创新乏力的根源
收藏 IP: 101.80.158.*| 热度|

16 尤明庆 王德华 郑永军 褚海亮 崔锦华 武夷山 汪波 杨正瓴 夏向阳 刘利 王涛 鲍海飞 高江勇 王成玉 guest98856125 hyb200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