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的探照灯是时候该关注产业界了
李侠 谷昭逸
近日沈阳针对高技能人才不仅出台了购房补贴和生活补贴政策,还专门开发了申领生活补贴的系统。那些拥有中高级职称的技师们可以获得与硕士博士直接比肩的房补,这则消息迅速火遍网络。联想到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产业界的人才问题终于开始得到政策的高度关注。把这两则信息联合起来研读,不难发现,中国人才政策开始下移的信号非常明显,这对于未来中国全链条人才政策的构建意义深远。
目前国内职业技能鉴定分为五个层级,分别是初级、中级、高级、技师与高级技师,而技师与高级技师就是产业界的高级职称了。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21)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获批技师人数为134474名,占本年度获取职业证书人数的1.55%,获取高级技师的人数为60048名,占本年度获取职业证书人数的0.69%,从这组数据中可以清晰看到,在产业界要获取技师和高级技师称号竞争还是很激烈的,这些人绝对称得上是产业界的精英。从这个意义上说,沈阳等地的做法只不过是真实地反映了产业界人才的价值而已,之所以引发全社会热议,是因为这个人才群体的价值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人们希望这次的承认不是昙花一现,而是一种常态化的做法。
就知识的生产、研发与应用的全链条分工而言,科技界负责知识的生产、研发与设计界负责知识的转化,产业界负责知识的具体物化应用,理论上说,这套分工体系加速了知识的生产与流通,其本质要求各个阶段在结构上是相互匹配衔接的,一旦结构不合理,就会造成知识生产与流通出现堵塞,造成知识转化效率的降低,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速度。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侧重于知识链条的前端,即知识生产环节,对这部分从业者的人才认定比较完善,如广受社会诟病的各种帽子和人才称号等都是针对科技界而设的,相反对于知识链条下游的产业链条的人才的关注则严重不足,知识流转结构严重不合理,导致知识传递不通畅。这方面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很多问题在科技界早已不是问题,但是在产业界却是极大的问题,而产业界的现实关切也得不到知识链上游的重视,甚至瞧不上产业界的问题,一旦产业界的真正问题暴露出来后,科技界由于缺少相应积累也无力解决。毕竟基于分工的知识链条的各环节都有自己的考核标准,这就出现了科技-产业两张皮现象。这也就是为何我国喊了很多年的产业升级转型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现象产生的背后原因。
长期以来,我们津津乐道于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全的工业门类,但是,客观地说,我们的绝大多数产业链处于大而全但不强的局面,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对产业界人才的关注度不够,从中国现有产业界的人才储备现状可以证明这种情况。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全国就业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大专学历占就业人口的比例为:11.3%,大学占9.8%,研究生以上占1.1%,三者合计为22.2%,即便把高中毕业(占17.5%)的也算上,全国就业人口中高中以上占比也仅为39.7%,试问,就业人员中这样的受教育结构能够支撑起产业升级的要求吗?
如果我们把分析的视角再拓宽一下,从地区来看,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数(22.2%)的省份有15个,其中最高的是北京(63%),其次是上海(49.9%),第三为天津(42%),余下的12个超过平均值的省份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占比都没有超过30%的。低于全国平均值的16个省份,最低的西藏占比仅为12.4%,中西部地区产业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占比严重偏低,这也从一个侧面间接证明了为何产业转移效果不理想的深层瓶颈;如果我们再从行业分布来看,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占比高的行业大多集中在科研、教育、金融、信息与软件、卫生与社会服务等部门,而我们一直在兹念兹的制造业其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占比仅为17.1%,这个数据远低于房地产行业(37%),甚至都低于采矿业(24.8%),制造业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占比低于全国平均值5个百分点。情况已经很严重了,加强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产业界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建设刻不容缓,否则在波诡云谲的国际环境下,我们的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就是极其不牢固的,当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都在通过政策安排,让制造业回流,重塑产业链。为此,我们必须加快产业界人才支撑短板的建设,筑牢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美国技术史专家布莱恩•阿瑟指出,现代技术是一套复杂的技术组合系统,由此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模块,在此基础上,技术呈现出组合与递归的特征。通常技术通过内部替换与结构深化来完成技术进化与技术迭代,根据常识我们就能知道,替换构件平均来讲要比它们所取代的部件复杂,为了突破局限技术系统会不断加入次级系统,技术因此发展得越来越精致化,技术结构就是这样不断被加深,从而变得更为复杂,最后我们能见到的技术都变成了重重叠叠的复合体。正是因为现代技术是沿着这条路径演化的,这就需要产业界内的从业者必须要具备一定水准的科学知识,否则很难理解现代技术更别说改进现代技术了,这也就是笔者在前面一直耐心分析产业界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的原因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产业界内由中、高级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与工程师等构成了基础性人才生态体系,要使产业链具备高水平以及创新能力,这个基础人才的结构与规模的配置必须合理,否则期待制造业出现腾飞是不现实的。以德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制造业强国,其产业链上的人才结构与规模基本上比较合理,由此形成了一个人才、产业与创新协调发展的良好生态系统。在这些国家产业链上的人才在社会中是受到充分尊重的高收入群体,仅凭这一点就能发现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也解释了为何当下学生们在高中分流以后不愿意去职业技术学院的深层原因了。
产业界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国家政策的明确引导,毕竟改变人们的认知是一项需要时间来缓慢塑造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塑造公众的新偏好,短期内可以通过出台一系列具有显示度的相关激励政策,如沈阳的这次营销式宣传,让人们真切意识到产业界同样是大有可为的,不但能获得社会尊重,而且社会收入也很可观,这样,渐渐地就有人才不断涌入产业界,从而快速提高产业界人才的结构与规模。否则,再大力宣扬“工匠精神”、“大国工匠”也于事无补,毕竟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人都是理性的人,通过职业选择实现收益最大化是任何人做选择的底层逻辑。宋代朱熹曾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的探照灯现在是时候该关注产业界了。
【备注】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而中国拥有联合国提到所有工业门类成,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是我们一直很骄傲的业绩,但要认识到很多行业我们大而全但不强,时刻有被替代的可能性)。按照我们习惯的三大产业划分来说,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第三产业是服务业(粗略划分),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大头在第三产业,这也是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第三产业与市场的发育程度高度相关,未来如何解决就业,第三产业是关键。如果市场萎缩,未来的就业就将更加艰难。
【博主跋】这篇小文章是前些日子应崔老师之邀而写,现发在《中国科学报》2022-11-3的A3版,与崔老师合作愉快,是为记。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022-11-3于南方临屏涂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