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忆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wsict 用博客记录生活

博文

科技想要什么(三)

已有 2632 次阅读 2015-10-18 18:12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书单, 读书笔记, 科技想要什么

科技想要什么》由凯文・凯利所著。

1.技术元素一定程度上是由其内在本质───预先决定的。世界上最先进的交通体系的一个重要设计参数2000年前就已经由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决定了。」长期以来,科技多多少少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约束自我。

2.科技如同人的个性,由三元力量塑造而成。首要的推动力是预定式发展──科技自身的需求。第二种动力是科技史的影响,也就是旧事物的引力,就像马轭的尺寸决定太空火箭的尺寸那样。第三股力量是人类社会在开发技术元素或确定选择时的集体自由意志。

3.人类既是技术元素的主宰者,也是它的奴隶。我们的命运将是保持这种令人不快的双重角色。所以,我们将始终对科技存有矛盾心理。

4.技术元素在我们心中激起的矛盾归因于我们拒绝接受自己的本性──事实是,我们与自己制造的机器连为一体。我们是自我创造的人类,是我们自己最优秀的发明。如果我们集体排斥科技,就为自己贴上了仇恨自我的标签。

5.公正地评价各类技术,每一项都既有优点,又有缺陷。没有不包含缺点、不偏不倚的技术。一项技术的结果随它的本质变化而扩展。影响力大的技术同时在两个方向发挥影响力──好的方向和坏的方向。没有只具备高度建设性的技术,相反也没有只具备高度破坏性的技术,就像不可能造成巨大危害的伟大理念是不存在的。毕竟,人类心灵是最美丽的,但也能产生残暴的思想。

6.技术预期的第一法则:新技术前景越光明,潜在危害性也就越大。

7.预防原则的所有版本都包含了下面的公理:人们在接受一项技术之前必须证明它完全无害。它必须被证明是安全的,才能推广。如果不能,应被禁止、限制、修改、丢弃或者忽视。预防原则的理论不错,可实践起来却有问题。「预防原则对一件事来说非常有效,即停止科技进步。」哲学家和咨询顾问马克斯·莫尔说。卡斯·R·桑斯坦写书揭露该原则的真相:「我们必须对预防原则提出质疑,不是因为它引导我们走向错误方向,而是因为它的全部价值就是让我们原地不动。」

8.我们设计的事物如此复杂,以至于无法预计到那些系统性故障所有可能的互动;系统内部隐藏的过程误导或者规避我们添加的安全设备,甚至使之失效。」

9.对新技术进行小范围精确试验和仿真模拟不能发现重要的副效应,因此即将问世的技术必须通过实践操作进行检验,并且实时评估。换句话说,人们必须根据特定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试验和问题来判断风险。

10.技术的生命亲和力表现为: 合作性。它推动人和机构的合作。 透明性。它的来源和所有权清晰明了,使用方法简单,非专业用户容易上手。对某些用户来说,不存在难以理解的问题。 分散性。它的所有权、产品和控制是分散的,不会被某个专业精英垄断。 灵活性。用户可轻松改动、调试、提升或检测它的核心,个人可以自由选择使用或放弃。 冗余性。它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不是垄断技术,而是若干选择之一。 高效性。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达到最低程度,高效利用能源和物资,易于重复使用。

11.科技是生命的延伸,二者的共同需求是: 提高效率 增加机会 提高自发性 提高复杂性 提高多样性 提高专门化 提高普遍性 增加自由 促进共生性 增加美感 提高感知能力 扩展结构 提高可进化性 这份外熵趋势列表可以作为一种备忘录帮助我们评估新技术,预测它们的发展趋势。

12.软件基本上没有重量,不依附于实物,它以很快的速度复杂化。以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这样的基础工具为例,它的代码行数13年中增加了10倍。1993年,视窗必需的代码有400万~500万行。2003年,视窗的Vista版本包含5000万行代码。每一行代码相当于时钟里的一个齿轮。视窗操作系统是一台由5000万个不断运动的元件构成的机器。

13.技术元素使多样性趋势进一步提速。科技发明的物种数量每年都在加速上升,要精确统计科技发明的数量很难,因为技术创新不像大多数生物那样具有确定的繁育范围。

14.哈佛大学科技哲学家伊曼纽尔·梅塞纳(Emmanuel Mesthene)断言,「机会越多,自由就越多;自由越多,我们的人性就越丰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7932-929055.html

上一篇:科技想要什么(二)
下一篇:科技想要什么(四)
收藏 IP: 210.72.128.*| 热度|

10 陈楷翰 代恒伟 朱晓刚 李学宽 刘洋 谢平 李颖业 徐传胜 dulizhi95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