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OL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UOLONG 蒲公英的世界

博文

唱和张民伟博主: 科学家与传播人士的对话

已有 3532 次阅读 2015-12-31 19:4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唱和张民伟博主: 科学家与传播人士的对话

科学知识通过传媒面对大众的意义不言而喻。科普非常非常难,一个好的科普作家不仅需要扎实的科学研究功底,而且还需要相当好的语言功夫。今天巧合看到从事管理综合->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领域的张民伟博主的博文《2015年12月“科学”流言榜》,又翻了张博主的前一篇博文《2015年11月“科学”流言榜》。

当然,我从来没有看过张博主的博文,这是头一次。张博主是把文章发科学网,开放评论但没有回应。也许是时间不够的问题吧,可以理解。我有针对性的评论,所以单独成文,写入自己的博客。

张博主博文中,谈到葡萄干含促干剂是否真不敢吃了时,“真相”部分有下面的陈述:

使用促干剂后,葡萄干的安全性会不会受影响?研究人员采用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试验,对葡萄干促干剂食口安全进行毒理学评价。试验结果显示,葡萄促干剂为无毒、无遗传毒性的食品添加剂,其最大使用浓度为7.0%。浸泡葡萄干的促干剂水乳只需3%左右的浓度即可,远低于这个最大使用浓度。”

食品加入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得以成为食品工业的前提。然而,添加剂的多少,有特定标准,合乎标准的被认为对人体是安全的。然而,对于消费者而言,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因人而异,究竟多少吃食多少安全范围内的添加剂是安全的?何种人群为容易过敏人群?特殊人体体质该注意什么?这里没有说明,而这才是出现流言的起点。

另外,在解释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试验的时候,用了下面的话:“试验结果显示,葡萄促干剂为无毒、无遗传毒性的食品添加剂,其最大使用浓度为7.0%。浸泡葡萄干的促干剂水乳只需3%左右的浓度即可,远低于这个最大使用浓度。”

问题根本没有说清楚,从科学的角度来看:1)急性毒理试验概念上不等于人体的慢性累积效应;急性毒理试验的结果提供的只是参考因子,还有亚急性毒理试验的情形,也还有“安全”剂量下针对不同人群的长期累积效应的问题,比如说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病人群体、敏感人群等等的细致区分。

2)什么是无遗传毒性?是动物模型的数据?还是来自人体的数据?因为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受母体因素影响很大,如果是孕期妈妈食用是否对胎儿造成影响有无科学试验数据?这些都没有任何交代。

3)文中提到了干燥剂的最大使用浓度为7.0%,针对   2)中所补充的内容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而浸泡葡萄干的促干剂水乳只需3%左右的浓度即可,远低于这个最大使用浓度。这个“专家”用的“远”字是不合符科学精神的,用了非常感性的词,不过是前面所提到的最大剂量的43%而已,反而容易造成极大的麻烦。试想100%的状态下,是经口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试验的数据,普通百姓如果认真或者胆小一点而又欠缺科学素养,谁敢在大约降低了一半多一点的浓度来使用?

另外,从学术的角度来说,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试验是完全不同的试验类别,是针对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言的,都是相同的浓度?可能性太小太小了!在此,我不做过多解释了。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人们在使用合乎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的时候,一个常规的概念是少吃没有问题,但多吃就要谨慎,需要根据个人健康状况把握使用剂量。回到张博主博文中所摘录的报刊科普文章的两个数字,7%、3%,如果不和人们摄入的食品量关联起来,是没有实质意义的。

我认为在报刊上撰写此文的不是专业精湛的真专家而是术业不精者。又因为报刊从业人员科学素养的欠缺无法甄别好坏,使得这样有明显硬伤的科普文章以辟谣的形式发表在权威报刊,应该是科普过程中不该出现的大忌。张博主好心在自己科学网的博客以博文形式传播,还被科学网授精,本来是好事,然而上了业务非常不专业的所谓专家的大当。

令人遗憾的是,这类专家看来还不是很罕见,因为在张博主收录的《2015年11月“科学”流言榜》中谈到柿子的食用时,同样存在此类问题。原文的专家用了下面的结论:“因此,健康人完全没有必要担忧,只需记住三点即可:不要空腹吃柿子、不要吃未成熟的柿子、不要吃柿子皮。”

没有成熟的柿子,没有人喜欢吃,因为大量的单宁以及酚类物质的存在导致口感很涩。第二健康人群空腹食用成熟的柿子在适当数量下为什么不可?成熟柿子的柿子皮怎么就不能吃?老百姓中出现违反上述结论的反例太常见了,如此不严谨经经不起严格科学意义上推敲的结论,就被“专家”大摇大摆地以科普方式发表在国内权威报刊等媒体是很遗憾的事。

流言的起点,我推测未必就不是真相。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开始的时候,可能确实是遇到了特殊敏感人群吃有干燥剂处理的葡萄干导致个案发生。因为老百姓没有足够的科学常识,然后就利用QQ、微信、博客等各种传播途径,有人有意无意地传播,最后也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导致了流言满天飞。

作为发表在权威报刊辟谣的科普文章,如果是此类专家所撰写,还不如不写。权威报刊等媒体出现这种科普文章中的大忌,是对科学的大不敬。希望此类辟谣文章能尽快地消失于正规的权威的传播媒介,否则对于权威媒介的声誉造成的负面影响很不好,对于从事科普传播的专业人员的影响也很不好。

在我看来,我们有必要呼吁有专业素养的真专家来科学网撰写博文多做些科普工作以尽科学家的社会职责,同时也呼吁科学家给从事科学传播媒介的工作者提供尽可能的科学素养提升上的帮助。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科学家尽职责写好科普文章,传播人士尽职责做好传播工作,两个群体的友好携手合作,我们的科学事业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亮堂!

祝张博主元旦节日愉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5582-947191.html

上一篇:越来越好越来越亮堂
下一篇:凭票而过的年
收藏 IP: 85.76.87.*| 热度|

20 姬扬 曾泳春 李颖业 杨正瓴 张能立 赵美娣 徐令予 葛维亚 姚伯元 许培扬 李土荣 王旭 田云川 徐晓 黄瑞君 王兆强 孟庆仁 ljxm wujianying yitiaolong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0 0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