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rlmyl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rlmylt

博文

研一新生的焦虑症与挫折感 精选

已有 64665 次阅读 2014-10-30 09:58 |个人分类:象牙塔生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季节已到深秋,研三的学生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求职。找工作难、专业不对口、工资待遇低,人才市场传递过来的负面消息对在读的研究生新生产生不小的心理震荡,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开始在新生中弥漫开来。入学已经2个月,研究生生活的新鲜感已经逐渐消退,许多学生已经走进了实验室,开始了所谓的研究生活。上的课没有用处,到实验室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一种强烈的挫折感油然而生。焦虑症与挫折感,是研一新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如果不能顺利克服这些心理障碍,研究生会在焦虑不安、无所事事的状态下碌碌无为地度过三年研究生生活。

焦虑什么呢?上个星期到朋友的办公室聊天,正好遇到他的研究生新生向他诉苦。原来这个研究生很纠结,终日为未来担忧,在焦虑中无所事事、虚度光阴。为未来的毕业求职找不到工作浪费三年青春而焦虑,为读研期间没有收入找不到如意的女朋友害怕沦为剩男而焦虑,为将来的薪水太低难以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而焦虑。焦虑、浮躁,使这个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一样终日茶饭不香、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在强烈的焦虑感作用下,研究生新生很难专注于科学研究,而是将精力大部分用于与专业无关的兼职实习与考证、培养领导能力与沟通技巧的社团活动,最终脱离了当初读研的宗旨。

挫折感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生新生科研基础、科研素质太差。不同于本科学习期间的照葫芦画瓢,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如何创新?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中外文献,需要学生熟练操作各种实验仪器和分析软件,需要娴熟的写作技巧,需要有与人沟通的技巧,需要有失败100次、鼓起勇气进行第101次实验的毅力。然而,如果按照这些标准衡量,我们的绝大多数研究生新生,科研基础为零。这些科研基础为零的新生,在真实的科研面前往往是一触即溃,挫折感自然油然而生。如果导师布置的几个任务都不能圆满完成,研究生新生的挫折感会越来越强,以至于自暴自弃,沦为混文凭的混混。

对于研究生新生的焦虑症与挫折感,很多导师都心知肚明,也很同情。毕竟,师傅领进门、功夫在个人,作为师傅的导师有将学生领入科研殿堂的义务。然而,大部分导师却无所作为。原因在于,除了极少数基础好、天资聪明的学生,将这些科研基础、科研素质一片空白的新生领入科研的殿堂,需要花费导师大量的心血。经常的情形是,好不容易通过苦口婆心的指导、手把手的亲自示范、字斟句酌地修改论文培养的学生,刚一入门,就到了毕业求职的季节,留下了一堆科研烂尾楼而匆匆离校。在大部分研究生培养质量低下的前提下,如果从经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培养一个学生更是一笔不成比例的亏本买卖。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科硕三年,导师得到的经济效益是每年1000元的培养经费、每年20个学时的教学工作量补贴。这点补助,连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打印费、专家评审费、答辩费都不够,更不用说研究生的科研补助费、小论文版面费、学术会议注册费了。

不能责怪学生的功利、短视,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我们身处的是一个功利的社会。也不能埋怨研究生新生不如人意的科研基础,因为这是低劣的本科教育、摧残人创造力的中小学应试教育、培养温室花朵的计划生育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样,也不能指责研究生导师的功利和不作为。培养人才固然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希望指导的研究生在导师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中能够做出较大的贡献、发表高质量的论文,也是情有可原。毕竟,绝大多数导师招生的第一驱动力是科研助手,这是急功近利的科研体制与教师考核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

研究生新生焦虑症的根源在于社会大环境,无论是研究生还是导师在短期内都无法克服。而挫折感的产生,则与低下的研究生科研素质与导师的责任心有关。不得不承认的是,对于笔者所在的三流院校冷门专业而言,科研素质高的研究生新生比例是个小概率事件,愿意不计报酬、不计代价的雷锋式导师比例也不高。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导师将主要精力投入科研基础好、悟性好、工作效率高的学生,而大部分研究生,或因科研基础差、或因毅力不够坚强、或因性格的原因学习不够主动,成了被导师忽视、边缘化的学生。留给他们的命运,只能是自编、自导、自演地混一张贬值的文凭、找一份仅能糊口的工作而已。因此,就笔者所熟悉的农林院校而言,绝大部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

作为一个已近知天命之年的中年教师,我有一种深深的感觉:中国教育科研的众多痼疾难以克服的根源,在于能够改变体制的肉食者未能远谋、有强烈变革愿望的草根又人微言轻的僵化的决策机制。所以,在路径依赖惯性思维作用下,很多问题长期难以解决并呈现逐渐恶化趋势。也许,克服研究生新生焦虑症、挫折感的唯一利器,只能是研究生自己。起码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情况会一直如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839759.html

上一篇:关于在校生大病医疗费用的思考
下一篇:关于国内科学研究问题的另类思考和建议
收藏 IP: 180.111.231.*| 热度|

49 罗德海 林中祥 苏光松 褚昭明 吴桂生 郑永军 王进 陈丽俊 王德华 胡俊 陈启佳 黄永义 张波 毛秀光 李东风 彭真明 孙卿 罗帆 姬扬 杨振清 冯小平 叶春浓 王扬 张云扬 刘晓华 史晓雷 郭胜锋 邹正 张洋 曹建军 李侠 霍艾伦 唐常杰 韩枫 郝力壮 科万江 宋秀锋 吴立 shenlu zhouxuejun green8998 biofans wanghui7908 abang ruby1990 bird66 s11s zyt333 tianflame201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