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差时坐飞机,最怕飞机失去方向。试想,一架没有方向的超音速飞机,最终难免坠亡的命运。而我们的教育就像这种飞机,规模大、发展快、但却没有方向。学生学得异常辛苦,老师教的身心疲惫。
一直非常困惑:我们的教育目标到底是什么?是争创一流吗?世界一流只是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而并非终极办学目标。如果不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引进人才、学校排名、SCI论文作为工作重心呢?是培养XX主义的接班人?好像也不是。教育不是政党,应该是中性的。如果不是,又为什么给学生强行安排了那么多思想政治课呢?
就说教学吧。学生为什么要学呢?要知道大部分课程都是空洞的理论论道,大部分学生要改行,大部分学生从事的都是傻子都会干的简单劳动。反过来,教师为什么要认真教呢?14年没变的课时补贴标准,一切唯课题、论文转的考核机制,麻木不仁的受教育者,这些因素足以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降至冰点。
再说科研吧。科研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无疑是提高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在论文数量大幅度提升的时候,又有多少贡献率是由高校科研带来的?互联网的创新、电子商务的兴起、通讯手段的提高,房地产的爆炒,要么是领导的政绩驱使,要么是国外技术的山寨,要么是企业家的智慧,高校科研创新的比例实在太低。况且,数以千万学科建设费砸下去的后果,甭说炸药奖,在很多院校连篇顶级的CNS论文都没有,全国林业院校至今没有实现以一作身份CNS论文零的突破。
如果一所大学,学生没必要去啃苦涩难懂的课本,教师没必要在课堂上教授空洞无物的屠龙之技,这多大学还叫大学吗?每次经过一所大学的教学楼,看到众多昏昏欲睡的学生、站在讲台声嘶力竭地贩卖者知识的教书匠,心中倍感无限凄凉:这样自欺欺人的大学教育,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面对着教学质量直线下滑、科研排名徘徊不前的局面,很多高校确实下了狠功夫:教学方面一票否决、全程视频监控、学生评教,科研方面人才引进、非升即走、转岗分流、天价科研奖励、CNS论文的打擂攻关。该使用的手段都使用遍了,似乎除了中低档次的SCI论文大跃进之外,并无多少明显起色。可怕的是,形式上的日趋规范、评价标准的朝令夕改,却产生了审美疲劳的相反效果: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科研热情被严重挫伤。教学变成了完成教学工作量的疲于应付,科研成了弥补低廉工资、职称评聘、教授分级的工具。而学生呢,学习激情却在同步下降。课本也懒得买了、作业也无需交了。在没有激情的学生面前,课堂提问、师生互动、双语讨论,无论初衷多么美好的教学实验,最终都成为一场无人喝彩的教师自卖自唱的独角戏,而不了了之。以至于,教学对师生而言都成为一种痛苦的体力和精神负担。
工作22多年,明显的感觉就是,越来越忙、越来越累,但忙得没有效率,累得没有成就。如果只是1-2个人的感觉,只能说是个案,没有代表性。如果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有这种感觉,就说明高等教育出了问题。如果用医学的观点看待高等教育,目前大学患的是癌症,非刮骨疗毒的休克疗法才能根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7: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