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曾在20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拿手术刀的不如拎剃头刀的、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就是当时知识分子经济窘况的真实写照。一晃20多年过去,在科技创新的口号震天响的今天,再次响起读书无用的论调,实在令很多人匪夷所思。商品经济社会了,我们的观点也应该与时俱进,采用经济规律分析问题。其实,如果从马克思他老人家的劳动价值论分析,道理就清晰得一目了然了。为了避免歧义,这里的价值仅仅指经济价值,不包括自我娱乐的精神价值、提升后代水准的遗传价值。作为一个常年在贫穷落后的林区搞森林资源调查的三流大学的四级教授,从一个草根百姓的角度看问题、内容接地气是本人对自己博文的一贯要求。恕本人眼拙,确实没有水平站到国家的高度去思考数百年以后的持续发展问题。
马克思他老人家早就讲过,商品具有价值、使用价值二重属性;商品的价值是由凝结在商品生产中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他老人家又说,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价格,商品的最终价值取决于商品的市场成交价。如果采用这个观点看,我们的学士、硕士、博士由于投入的商品生产时间长,价值自然要比不读书的初高中毕业生高,毕业后希冀拿到一份与时间付出相匹配的薪水也是情有可原的。不要跟我们说风餐露宿的农民工的体力劳动比坐在办公室的脑力劳动辛苦,理应得到高薪,那种早生华发、殚精竭虑、催人短寿、付出数十年青春的脑力劳动难道强度不大,不应当得到丰厚回报?
无疑,这个要求在一个产业结构科学、办学规模合理的社会自然会得到实现。然而,错就错在我们的社会也好、产业结构也好、办学规模也好并非理想结构。中国制造、房地产业一花独放,中国的产业结构结构极为低端,社会需要的是吃青春饭的宾馆饭店服务员、富士康式代工厂生产线挥汗如雨的操作工、建筑工地风餐露宿的农民工。世界一流研究性大学,成为很多二流、三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既然是研究型大学,专业设置自然不必有产业支撑、可以不考虑社会需求,毕业生的去向自然是考研读博、从事研究工作。
这样一种畸形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高等教育模式必然产生读书无用论的不合理现象:
(1)初高中毕业、没有读大学的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由于供不应求,薪水呈直线上升趋势,价格超过价值;
(3)专业对口的应用型专科、本科专业,供需平衡,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没有市场支撑、产业需求的本科专业,虽然有价值,但没有使用价值,最后无业可就,产品只有库存、滞销;
(5)价值虽高,但由于供过失衡的大多数研究生,只有削价处理,去竞争幼儿园阿姨、高校辅导员岗位;
(6)价值很高的博士、博后,社会需要量更小,如果专业不对口,跳楼价大甩卖、血本无归的风险极大。
一个观点的提出,自然会有不同的意见。坚持读书有用的人,应当分析自己这种观点产生的历史条件。读书以前有用,不等于现在有用。现在无用,也不预示着将来无用。可以预言,只要低端的产业结构、房地产一花独放的经济格局不变,只要重心偏高、严重脱离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模式不变,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遭遇无用陷阱的风险绝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在温饱“靠技术”、发财“靠房地产”、吃皇粮“靠关系”的年代,靠读书往上层流动的空间并不大,根据“物质决定意识”规律,读书无用的论调会越唱越响。反之,在一个像美国那样大学毕业生的年平均工资比不读大学的高出一大截(56000美元:20000美元)、全民将接受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收获丰厚的必然投资的社会,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自然没有生存的空间。
最近的科学网围绕读书是否有用的争论,是由我的博文《我们为什么越读越穷?一个网友的留言》引起的。写作该文的目的,仅仅在于引发大家对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造成很多人读书回报率过低现象的反思,在文中也没有表明我自己的看法。谨以此文,作为我对“读书无用论”观点的回应。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