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午休的时候,看了一个工科专业毕业班30多名学生的自我鉴定,有点关于中国大学教育改革方向的感触,写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鉴定中专业课程简介一栏大家的内容很简单,只是罗列了所学的寥寥几门支离破碎的专业课名录,在专业技能方面几乎是千篇一律地写着“掌握了专业相关的几种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操作,参加了几次象征性的课程教学实习”。与此形成了鲜明对照的是,在社会实践、自我评价、所获奖项栏目,内容就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有的说自己拥有驾照、会计证、6级英语证书,社会适应能力强;有的说自己担任过学校社团干部,党员,情商高,具有领导能力;有的说自己在麦当劳、肯德基搞过推销,心理抗击打能力强;有的说自己在报社实习过,发表过N篇作品;有的说自己参加了手绘班,摄影作品在全国获过大奖。
看了这些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自我鉴定,心中不免十分困惑:大学整整4年呀,这是一个工科专业所学的东西吗?除了一大堆社会比较热门的通识知识和为人处世基本素养外,专业基础知识支离破碎,动手技能极为低下,根本不具备所从事该专业的基本素质。连工科专业都这样了,看来中国大学真要变成素质教育的场所了。
一、扩招是中国大学沦为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因
中国大学从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开始于2000年以后。随着大学本专科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大学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招生规模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除了少数工科专业外,农学、理学、人文、医学、师范等绝大部分专业的招生规模都远远大于社会需求。改行,成了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无奈的选择。
以林业为例,全国林学专业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的不足30%,改行的学生被迫在餐饮、销售、旅游、保险、房产这些毫无专业优势的行业就业。不但二三流院校如此,985名校也好不到哪里去。许多全国排名靠前的综合大学,往往以文理擅长,而这些专业在产业及其低端化、功利浮躁化的社会同样没竞争力。以某985名校为例,该校理论物理专业每年本科招生2个班、70人的规模,毕业直接就业的人数以个位数计算,绝大部分学生要么升学、要么出国。既然所学的知识与未来的职业毫不相关,与其劳神费力去学习那些一辈子都用不上的知识,还不如多实习、多考证,多学一些社会热门知识和为人处世基本技巧。逐渐地,如同大学被日益弱化的教学一样,大学生的重心也从专业知识的学习变为素质教育的追求了。
二、社会不需要这么多接受素质教育的高学历者
既然大部分大学生毕业的时候,都是一些拥有粗浅社会基本素质、严重缺乏专业技能的“假冒伪劣”产品,那么在每年招生规模相当于出生人口一半的大规模扩招面前,社会是否能够容纳下这么多接受了素质教育的高学历者?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江苏省一所大学网站的本科教育自我评估报告清楚地表明,该校近10年来本科生到私有企业的就业率为75%。也就是说,除了少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可以容纳这些高素质者外,急功近利的私有企业是中国大学生的主要就业渠道。可以想象,正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平均寿命不到5年的私企,会如何伺候这些既无深厚理论知识、又无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职业技能的大爷、小姐?公务员热、蚁族症正是这一畸形教育体制、产业结构的反映。
三、向左还是向右?
1、向左转。
就是退回到计划经济年代,大学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以需定产。对农、林、地质、水利等艰苦行业采取定向培育,对于机械电子、建筑、冶金等工科专业采取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如此这般,会在相当大程度上消除大学的厌学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2、向右退
大学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彻底放开,文凭由学校自主发放,让学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风雨、见世面。大浪淘沙后,必然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质量好、口碑好的高校会通过兼并的方式大肆扩张,形成教育产业巨无霸,弱小者被关停并转,成为他人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鱼肉。
3、维持现状
维持现状的结果必然是,厌学风日益蔓延,混文凭现象越演越烈,在本、专科教育素质化的同时,研究生教育也开始素质化,直到文凭的边际产出效益为零、文凭彻底贬值为止。大学教育洗牌之后,受教育者、教育者都付出沉重的代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