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rlmyl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rlmylt

博文

劝学,在厌学风瘟疫般弥漫的大学校园 精选

已有 13923 次阅读 2013-3-29 17:00 |个人分类:象牙塔生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大学, 校园, 厌学

 荀子的《劝学》是我在高中所学的一篇古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文章中的“学习不可以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名句,激励自己在科学研究的崎岖山路上勇敢攀登,勤耕不缀,数十年如一日。然而,2000年大学本科大规模扩扩招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校园里的迟到、早退、逃课、翘课、睡觉、作弊等厌学风,如感染性极强的瘟疫,在象牙塔内肆无忌惮地蔓延起来,从本科生扩散到博士生,从毕业班到大一新生,从热门专业到冷门专业,从一流高校到不入流院校,无一幸免。

作为从教20多年的教师,自己自信随着学术水平的提高、教学经验的丰富,教学水平应该是稳步提高的。面对日益猖獗的逃课现象,也曾尝试过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改革,但学生响应者聊聊,收效甚微。自己曾经用诸如“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哲理名言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但面对世界观、人生观早已定型的大学生,效果如同对牛弹琴。

      黔驴技穷之后,总是忍不住反思,大学生为什么那么厌学吗?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糟蹋父母的血汗钱吗?仔细分析,导致厌学风日盛,无怪乎以下4个原因:

1、不会学习

      从小学到高中长达12年的机械呆板的应试教育,彻底抹杀了学生的天真好奇心、独立的思考能力、创新的探究精神。这些被摧残了大脑的高中生来到大学,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学科体系、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如何利用高等院校丰富的数据资源,了解所在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研究前沿、必须技能、就业岗位,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制定职业规划,对很多大学生老说,是个完全陌生的话题。

     2、不愿意学习  

  在中国大学校园,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不一致、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相脱节、学习成绩与未来前程不挂钩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专业奖学金评定、入党积极分子推荐、毕业生保研资格认定中的潜规则,毕业求职中的罗卜招聘、拼爹现象越演越烈,严重挫伤了莘莘学子的积极性。官二代、富二代没必要学,前程自然锦绣;贫寒子弟,即使头悬梁、锥刺股,学习成绩优异,前程依然黯淡。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是高校厌学风日益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3、缺乏学习的毅力  

  随着大学素质教育理念的兴起,高校专业课的学时被大大压缩,要在有限的30多个学时内,系统地讲授一门专业课的学科知识背景、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应用领域等核心内容,光靠教师的课堂讲授,没有学生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实习、课余资料查询等主动学习相呼应,是根本无法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外原版教材的大幅度引进,大学专业课教材的深度、广度在不断加大,而学生的文化素质却随着高校录取率的提高而不断降低,二者的巨大反差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在缺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坚韧毅力背景下,知难而退,就成为众多大学生的必然选择。

4、静不下心学

 改革开放30多年了,权力通吃的社会现实、一切向钱看思想、过把瘾就死的及时行乐理念,整整影响了8090后一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在早已世俗化的校园,通过担任学生会干部混张党票、到社会打工兼职赚钱,远比坐冷板凳读书活得潇洒;考取驾照、获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准备公务员考试,远比写一篇学术论文投入产出比更高。害怕成为剩女而早早坠入爱河是自命不凡的女生必然选择,在网络游戏中虚度年华则是平庸男生打发无赖时光的最好方式。在浮躁中如无头苍蝇般忙忙碌碌最终一事无成,在幻想成为精英又担心沦落为苦工的纠结中失去了方向,是当代大学生心态的最好描述。

 面对着如滚滚洪流般势不可挡的厌学风、逃课潮,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我们固然要有荀子劝学篇中的长者对孩童般的那样循循善诱,要有“只要课堂上有一个求知的学生,我们也要满怀激情地授课”那般地坚韧,也要有“爹死娘嫁人、由他去吧”般的洒脱。因为,这既是生存的哲学,也是生存的智慧。须知,我们面对的不是牙牙学语的孩童,而是在世俗化社会中人生观、世界观早已定型、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成年大学生、硕博士生;我们不是普度众生的救世主,只是一介贩卖知识的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675079.html

上一篇:诚信、效率、形式主义
下一篇:寒门弟子的出路:平凡世界的折扣人生
收藏 IP: 58.212.99.*| 热度|

73 柳海涛 武夷山 骆小红 林中祥 魏东平 赵美娣 彭真明 张玉秀 徐大彬 张骥 李宇斌 孙友甫 陈冬生 黄智生 焦豹 魏武 曹俊兴 梁洪泽 吴昊 沈友明 侯雄坡 王云泉 叶春浓 焦飞 崔建峰 俞磊 曹建军 柳林涛 曾尤 刘晓峰 孔梅 苏德辰 吴称玉 赵保明 石锋 孙静宇 张乐 陈中 王恪铭 唐常杰 陈宁 彭思龙 何士刚 黄晶柱 李莉 邹远川 靳萍 霍艾伦 杨正瓴 wgq3867 anran123 clp286 lbjman ncepuztf xiaoning0224 uneyecat laoyipiao windfeng zzxjw xuexi52 zhouguanghui cnyjjsu27 s11s zxzhjxz gxs2012 biofans yxyj xsongy silentyf ljg ENIAC bridgeneer liuqu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