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的《劝学》是我在高中所学的一篇古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文章中的“学习不可以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名句,激励自己在科学研究的崎岖山路上勇敢攀登,勤耕不缀,数十年如一日。然而,2000年大学本科大规模扩扩招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校园里的迟到、早退、逃课、翘课、睡觉、作弊等厌学风,如感染性极强的瘟疫,在象牙塔内肆无忌惮地蔓延起来,从本科生扩散到博士生,从毕业班到大一新生,从热门专业到冷门专业,从一流高校到不入流院校,无一幸免。
作为从教20多年的教师,自己自信随着学术水平的提高、教学经验的丰富,教学水平应该是稳步提高的。面对日益猖獗的逃课现象,也曾尝试过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改革,但学生响应者聊聊,收效甚微。自己曾经用诸如“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哲理名言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但面对世界观、人生观早已定型的大学生,效果如同对牛弹琴。
黔驴技穷之后,总是忍不住反思,大学生为什么那么厌学吗?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糟蹋父母的血汗钱吗?仔细分析,导致厌学风日盛,无怪乎以下4个原因:
1、不会学习
从小学到高中长达12年的机械呆板的应试教育,彻底抹杀了学生的天真好奇心、独立的思考能力、创新的探究精神。这些被摧残了大脑的高中生来到大学,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学科体系、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如何利用高等院校丰富的数据资源,了解所在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研究前沿、必须技能、就业岗位,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制定职业规划,对很多大学生老说,是个完全陌生的话题。
2、不愿意学习
在中国大学校园,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不一致、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相脱节、学习成绩与未来前程不挂钩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专业奖学金评定、入党积极分子推荐、毕业生保研资格认定中的潜规则,毕业求职中的罗卜招聘、拼爹现象越演越烈,严重挫伤了莘莘学子的积极性。官二代、富二代没必要学,前程自然锦绣;贫寒子弟,即使头悬梁、锥刺股,学习成绩优异,前程依然黯淡。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是高校厌学风日益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3、缺乏学习的毅力
随着大学素质教育理念的兴起,高校专业课的学时被大大压缩,要在有限的30多个学时内,系统地讲授一门专业课的学科知识背景、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应用领域等核心内容,光靠教师的课堂讲授,没有学生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实习、课余资料查询等主动学习相呼应,是根本无法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外原版教材的大幅度引进,大学专业课教材的深度、广度在不断加大,而学生的文化素质却随着高校录取率的提高而不断降低,二者的巨大反差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在缺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坚韧毅力背景下,知难而退,就成为众多大学生的必然选择。
4、静不下心学
改革开放30多年了,权力通吃的社会现实、一切向钱看思想、过把瘾就死的及时行乐理念,整整影响了80、90后一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在早已世俗化的校园,通过担任学生会干部混张党票、到社会打工兼职赚钱,远比坐冷板凳读书活得潇洒;考取驾照、获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准备公务员考试,远比写一篇学术论文投入产出比更高。害怕成为剩女而早早坠入爱河是自命不凡的女生必然选择,在网络游戏中虚度年华则是平庸男生打发无赖时光的最好方式。在浮躁中如无头苍蝇般忙忙碌碌最终一事无成,在幻想成为精英又担心沦落为苦工的纠结中失去了方向,是当代大学生心态的最好描述。
面对着如滚滚洪流般势不可挡的厌学风、逃课潮,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我们固然要有荀子劝学篇中的长者对孩童般的那样循循善诱,要有“只要课堂上有一个求知的学生,我们也要满怀激情地授课”那般地坚韧,也要有“爹死娘嫁人、由他去吧”般的洒脱。因为,这既是生存的哲学,也是生存的智慧。须知,我们面对的不是牙牙学语的孩童,而是在世俗化社会中人生观、世界观早已定型、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成年大学生、硕博士生;我们不是普度众生的救世主,只是一介贩卖知识的书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