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10多年,国家的科研投入呈直线上升趋势,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也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然而,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仍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使得我国在与世界强国的贸易战中每每有掣肘的困境;标志着重大原始创新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数量屈指可数。如何实现从0到1创新,媒体讨论了很多,也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其实,解决困境的答案很简单,让科学研究的从业者生存无虞,假以时日,创新的成果必然蓬勃而出。
道理很简单,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实验室面积、招生指标,所有关系从业者生存的方方面面,与科研绩效产出的耦合关系越来越密切的背景下,从业者只能把所有的时间、精力放在投入产出比最高的跟风式项目、模仿式科研上。在生存压倒一切的严峻形势下,能够不抄袭、不剽窃、恪守职业道德的从业者,已经难能可贵了。最近接连曝光的论文重复、抄袭现象,从戴帽子大牌教授、双肩挑官员,直到草根教师,基本覆盖了整个学术界的各个层面,足以说明绩效考核、科研大跃进带来的危害之重。而最近2天,2位刚过30岁的年轻博士英年早逝的报道,足以说明在一切与生存挂钩的绩效考核大棒压力下,年轻知识分子的生存压力之大。
真正的原始创新,应该在瑞物细无声的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不经意地产生。如同只有在人类干扰极小的原始森林才能栖息大型濒危物种,只有平静的湖面下面才能孕育蛟龙的道理一样。然而,现有的各种做法正好与原始创新的初衷背道而驰。
改革开放之初的大学校园,还是比较安静的,大学教师虽然普遍平穷,还能静下心来做学问,如同平静的湖面。然而好景不长,SCI论文在华东地区某高校倡议下,被引入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平静的湖面掀起一丝涟漪。接着,教师分级、教授分等,教师群体开始骚动,湖面起了波浪。再接着,人才工程、绩效考核被普遍引入高校教师人事制度,原先平静的湖面波涛汹涌。再接着,双一流、本科评估接连出台,高校教师收入差别的基尼系数已经跃升各行业之首,汹涌的湖面已经是波浪滔天。戴帽子的精英在汹涌的湖面乘风破浪,一部分投机钻营者利用频繁变动的制度的缺陷浑水摸鱼,少部分不习水性者被淘汰出局,大部分人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随波逐流。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剧烈变动、无法预期、人人自危的环境下能够孕育多少重大创新性成果。
生态学中有个适度干扰理论,意思是强度过大、频度过高的外来干扰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极端的干扰事件甚至会使生态系统发生逆向演替甚至摧毁整个生态系统。从教数十年,最大的感觉,目前这种急功近利的环境,对从业者原始创新、踏踏实实做学问精神的伤害,不敢说绝后,但也是空前了。最为令人担忧的是,历经多年的绩效考核、人才工程之后,相当一批一线科研从业人员已经尽显身心疲惫之态,强弩之末力不能穿缟素。这种高大上科研工程驱动下的绩效考核持续巨大压力下,究竟能产生多少绩效,值得怀疑。前几日,科学网上“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的博文,受到众多博主的推荐,已经充分说明了这种比较微妙的心态变化。
其实,扭转这种趋势的做法很简单,管理层应该有这样一个魄力,停止一切不切合实际的科研大跃进工程、终止一切不符合科研规律的绩效考核,花大力气、持久的耐心不惜以较高的待遇,养活一批短期内没有产出的科研闲人。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0到1的跨越。
如果做不到以上几点,所有的建议与讨论都是缘木求鱼、无济于事,所谓的钱学森之问,也永远无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