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fanzan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efanzan

博文

为什么很多人开始反对996了? 精选

已有 8025 次阅读 2019-4-16 10:22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反对996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的,这里我只是简单分析一下,期待社会学者更加深入的研究。

也许不少人和我的感觉一样,996这个话题持续的时间有点长了,这挺神奇的。因为,通常一个热点最多持续三四天左右。

而996这个话题,竟然从年初聊到现在,这里不妨梳理一下最重要的3个时间节点:

从百度指数也可以看出来,马云彻底引爆了996这个话题。

对于996,支持者觉得天经地义,反对者觉得不可思议,究竟谁对谁错,暂时不去说它。我们来先聊聊为什么996突然这么火了?或者说,为什么很多人开始反对996了?

简单地说吧,时代变了,观念也变了。

中国人均GDP已经接近1万美元

2018年,中国的GDP是13.6万亿美元,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人均GDP已经接近1万美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生活也算是"丰衣足食"了。

中国人有一句很实在的问候语,“你吃了吗?”,我总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古怪,因为对现代人来说,吃没吃不是问题,吃什么才是个让人头疼的大问题。其实,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应该知道,中国人是在最近几十年才正真解决了温饱问题,我们的祖父辈,甚至父辈都经历过没东西吃的疾苦。现在时代变了,已经越来越少的人会去问“你吃了吗?”。当收入达到某个阈值的时候,我们的生活方式自然会有所改变,简单的一个问候语也能说明问题。

那么,当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的时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改变呢?也许是时候改变996了,我们可以听听环球时报的胡大主编是怎么说的:

我个人认为,舆论场这一轮对996的批评有其积极意义,这也是中国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左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理解和追求。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其实包括工作效率的提升,以更加文明、人性的劳动时间安排。我相信很多大公司将会面临优秀员工对长期加班意愿减退的现实压力,全凭“弟兄们”一起玩命工作、支撑公司锐气的时代文化实际上已在动摇。

反向思考一下,如果科技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现代人过得越来越累,那我们努力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人工智能时代,人类还需要拼命工作,我们要这AI有何用?

95后已经步入职场

22岁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话,那么95后差不多工作2年了,不同年代的人有代沟,这是我们这些“长辈”不得不承认的事情。

举个例子,大部分长辈觉得我们必须买房、必须结婚、必须生小孩、必须生二胎,这让我们感觉有点莫名其妙,有时候也有点崩溃,生活哪有这么多必须啊,太累,还不如按照自己想法去生活,不影响其他人就行。

崇尚自由、享受生活、充满个性曾经是贴给我们8090后的标签,这些也适用于新一代的年轻人,只是他们会比我们走得更远一些。我不是95后,说实话也不太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但是我想有2点是确定的:

  • 他们的想法和我们不一样;

  • 他们会更加崇尚自由、更加享受生活、更加充满个性;

长辈们再去拿成功学去教育下一代也是徒劳的,因为每一个世代的人对于成功的定义是不一样的。你们的成功是没完没了地赚取名利,他们的成功只不过是简单而快乐地生活。你们热爱工作,他们更热爱生活,不理解拉倒,但是也没有必要去洗脑对方,改变不了的。

996辩论是两代人的价值观冲突,这至少不是什么意识形态对决,还是可以和解的,而方法无非就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

结论

996只是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的一种比较变态的工作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观念的革新,它一定会被改变,相信这次996辩论只是一个起点。正如国父所言,”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谁也改变不了这个趋势,谁也阻止不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于996的支持者们,我只能说,我就是喜欢你看不惯我又拿我没办法的样子。哈哈。

关于Fundebug

Fundebug专注于JavaScript、微信小程序、微信小游戏、支付宝小程序、React Native、Node.js和Java线上应用实时BUG监控。 自从2016年双十一正式上线,Fundebug累计处理了10亿+错误事件,付费客户有Google、360、金山软件、百姓网等众多品牌企业。欢迎大家免费试用

版权声明

转载时请注明作者Fundebug以及本文地址:

https://blog.fundebug.com/2019/04/16/why-do-people-against-99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1611-1173604.html

上一篇:Fundebug支持浏览器报警
下一篇:如何编写最佳的Dockerfile
收藏 IP: 112.48.0.*| 热度|

6 李毅伟 王安良 冷永刚 杨正瓴 周肇俊 张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