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遐思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kyk16 笑对生活。

博文

文化发展关系你我他:从如何面对“加塞车”说起

已有 4144 次阅读 2013-1-2 14:18 |个人分类:交流传播|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社会文化, 共同努力, 个人努力

 

受昨天深夜发表的最新博文再次被编辑加鼓励,我忽然有了把几日前的个人生活经历分享一下的愿望。就如博文的标题所示,这次小事是关于我是如何对待一个要加塞的车主的?

时值新年假日,确切地说是20121229,周六,我开车和老妈要到沈阳北站附近的家乐福超市去购物。可想而知的是,停车场的车位一定非常紧张,负责入口放行车辆的守门师傅得见到开出一台,才能再放进一台。再可想而知的是,在单行线大约三排车道的左面的入口排队车道得排多长的车队!!时间过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快挨到我了——前面还有两台车,现轮为第一的那台就在入口处的杠杆前随时等候放行!可是……当时,我就觉排在第二位的我前面的这台车没有及时往前面提车,似乎空当大了一些。不过一闪而过的想法,不一会就被一台飞驰而来的白色私家车给验证了!呵,好家伙,这台车,一头扎进排队等候的第一和第二台之间,浑然没有“离开”的意思! 我呢,毕竟不是被加塞的第二台车主,等了一会儿,觉得第二台车主不会有什么正义的反应了。

我思考再三!首先,我没有特别义愤填膺的感觉,在中国,这种事情已经见怪不怪了——前两天,再次读龙应台的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我还不住啧啧赞叹她观察得仔细,批判得深刻呢!当然,也会和所有普通人一样,再慨叹一遍:哎!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现实!——是的,前面加塞的这位车主和按兵不动的第二位等候车主,就代表了龙应台文章中两类典型的人。其次,我平时开车,是绝对“安全第一”车主,无论谁飙车,无论谁无理抢道,我的原则就是,没出现刮碰事故就好,绝对无条件让行!即便对平时开车火气较大的先生,也多劝 “礼让”“让行”“别动气”的!第三,我不是因为自己时间急,容不下一个比我更急的路人。……真的是思考再三!

然后,我告诉老妈,等我下去一趟,于是熄火,打开双闪,走到加塞车前,礼貌敲开司机的车窗,问:您是想加塞吗?您知道大家都在排队等候很久了吗?只这两句话,这位男司机抬头看我一眼,同时讪讪地说,“我以为……我走。”故事就这么简单,这个司机随后调转了方向盘,开车离去。至于他还去不去家乐福购物了,还是转一圈去排队车后面排队去了,不得而知。

 随后,我转过身来,就第二位排队的车主说,“师傅,麻烦您把车往前提一下;免得再发生这样的麻烦。”这位师傅也只说一个“好”,然后把车向前开半个车位。我呢,静静地回到驾驶座,关掉双闪。就听老妈问我,那个司机没生气呀?——她再说被我“问”走的加塞司机。

事实真的是这位要加塞的车主是被我“问”走的,我并没有非把他轰走的意思。如果他的理由还算充分,想获得理解并执意加塞的话,我这位大学老师也不至于和他斤斤计较到不许他加塞的程度;况且,面对一个强行加塞的人,谁又能真正管得了呢?

通过这件事,我只想说,生活中的事情,表面上与我们无关的事情,其实,细细想来,和我们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我们每个人在认可习俗和习惯,承认这就是中国,这就是中国人的前提下,都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这件事,既别为此类小事大动干戈,也不漠视此类事情,让它任由发生,不是还可以做到的吗?

从家乐福购物回来,我把这一日常插曲讲给在读大学回来度假的儿子听——这类故事,不是每个中国人都能听得懂,也不是每个人都认为是必要之举的。幸好,儿子一直是一个向善的孩子,他不但会欣赏,而且还会鼓励,同时也会自己做到——记得他上初二的时候,他觉得小区大门外有一鬼祟之人,好像在偷自行车。他告诉我,我鼓励他报警,他还真就勇敢地报了警——报警首先要说清楚事情的大意,留下自己的联系电话,然后会有负责该片工作的警察再打电话联络报警人——儿子,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他负责任地关注着周边的世界,我欣赏他的举动,也鼓励他敢于担当。还别说,我们娘俩都喜欢龙应台的那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这篇文章。有所区别的是,我和儿子所做任何努力都不是因为我们很生气,而是因为:只有每个人都尽心尽责且尽量讲究有效方法地做好能做的每一件事,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美好,整个社会的文化才能发展,积极的元素和力量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共同努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0681-648869.html

上一篇:教育与管理:应首先注重培养积极的文化生态
下一篇:一定要提高“地震逃生”意识!
收藏 IP: 110.103.17.*| 热度|

15 宁利中 张宇博 翟自洋 戴德昌 李伟钢 苏德辰 傅贵 贺乐 王春艳 陆俊茜 陈湘明 崔小云 丁大勇 李天成 lingling10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4: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