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puliqi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opuliqiu

博文

一個技術擁躉眼中的技術世界

已有 2711 次阅读 2012-9-7 20:54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世界

美國人凱文·凱利無疑是一個百分百技術擁躉。他是一個生活在技術世界中的人,當然,這與我們大多數人並無二致;他考察身邊世界的眼光也是經由這個技術世界塑造了的,當然,我們大多數人也大抵如此。不過,儘管凱文與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生活在同樣的環境中,有著同樣的被技術塑造了的眼光,但與大多數人不同的是,他還給這個由技術編織成的世界起了一個名字。這個名字看來是凱文自己十分中意的一件作品,因此他的一本由博客文章組成的合集也就以此命名,叫作《技術元素》。

在凱文的眼中,“技術元素”,簡單地說,就是一個由所有的技術共同構成的一個相互影響的整體,或者說超級系統;但是,這個系統又不僅只包含技術,還包含與技術相連的人類心智以及其他文化內容。凱文還將這個超級系統與生物世界做了番粗略比對:在他看來,是達爾文的進化論為生物世界引入了邏輯,而在此之前,那個世界在人們眼中不過是“一個又一個生物”;而技術的情形與此相仿,在大多數人看來,技術不過是“一個又一個物品”,後半句雖然凱文自己沒有直接說出口,但讀到此處,讀者心中已自有分辨——“技術元素”這個概念的地位實在與進化論有的一拼,因為它為那個由“一個又一個物品”構成的世界引入了邏輯。如此一想,凱文的滿滿自信已躍然紙上。

自信與樂觀往往相伴而行,書中的凱文恰恰如此。事實上,早在1994年的作品《失控》中,他就已經表達了這種樂觀與自信。他在那本書裡討論的是一個“人造與天生聯姻”的世界,一方面“現有技術的局限性迫使生命與機械聯姻,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幫助”,另一方面又“由於我們自己創造的這個世界變得過於複雜,我們不得不求助於自然世界以瞭解管理它的方法。這也就意味著,要想保證一切正常運轉,我們最終製造出來的環境越機械化,可能越需要生物化。我們的未來是技術性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未來的世界一定會是灰色冰冷的鋼鐵世界。相反,我們的技術所引導的未來,朝向的正是一種新生物文明。”

在《技術元素》輯錄的文章中,凱文的樂觀繼續蔓延。雖然作為業界老行尊,他常常都能敏銳地預見到技術的未來,並且也意識到了技術可能的負面影響,不過,當他看到問題的時候,他馬上就會想到化解之道。比如說他注意到“任何能夠產生建設性思想的自由意志,必定能夠產生破壞性的思想”;與之相似,技術也是如此,他甚至為此總結出“技術期望的第一定律:一項新技術的前景越好,其潛在的危害也就越大”。但他同時便提出了解決之道:把道德觀念設計到技術系統裡以管理技術道德取向。而在“技術的美妙天平”一文中,他則明確寫下了“技術有一個道德維度”這個判斷,而在這篇文章,他對技術的樂觀態度也在此文中得到了集中體現。依然地,他看到了技術帶來的麻煩——“當今世界的大多數問題都是由之前的技術造成的”,而“明天世界的大多數問題也將由今天我們仍在發明創造中的技術引起”。但是還沒來得及為此憂心,他就又為技術帶來的更多選擇與可能性而開心不已了,他高興地看到,“每一種新發明同樣也為我們創造了不止一種新的道德選擇……從長期來看,技術給了我們更多的差異、多樣性、選項、選擇、機會、可能性,還有自由。這便是進步的定義”。

至此,新技術、新道德、新選擇、進步以及美好未來便彙聚一處、合為一體,而如此繪就的未來圖景則像一幅暖色調的圖畫,明亮、熱烈。但是細細端詳卻總覺得這幅圖畫不那麼對勁,原因很簡單:在凱文的眼中,他所鍾愛的這個超級系統有如生命體一般,有高度,有溫度,甚至他還為之引入了一個道德維度;但糟糕的是,作為這個超級系統的擁躉,凱文缺少了那麼一點自省的能力與冷靜,也因此無法看到這個超級系統中可能潛藏的風險。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凱文所描繪的這個系統似乎更像是一個沒有預警系統的豪華巨輪,看起來華美無比,卻可能危機四伏而不自知。

關於這本書,最後還想多說一句的是:書名譯作“技術元素”似乎並不很到位,因為這“元素”二字非但未能將“超級系統”之意盡收其中,相反,還有些背道而馳。但話雖如此,我也想不出更好的譯法,那麼,姑且就是它吧。

《技術元素》[美]凱文·凱利著 張行舟等譯,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81513-610268.html


下一篇:《孟山都眼中的世界》中文版译序
收藏 IP: 112.64.189.*| 热度|

2 蔣勁松 吴飞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5 14: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