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h7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h77

博文

还乡——开平碉楼·风采中学·祖屋 (1) 精选

已有 8970 次阅读 2015-3-12 01:36 |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开平碉楼

父亲今年70岁了。

想想这些年来,时间似乎总是在加速从我们身边溜走。一转眼,父亲已经是古稀之年,我也如脱缰之马奔四而去。这次,我想给父亲好好过个寿。父亲不喜欢热闹和排场,也就不安排大的寿宴。父亲身体健朗,喜欢旅游,又是在寒假里,我想还是陪老人家出去旅游散心的好。

我家祖上广东台山连坑村人氏,大约在今天的台山和开平之间。父亲6岁随家迁居广州,在广州读书,考取中南矿冶学院(今天中南大学的前身),由于出身不太好,毕业后分配到贵州建设支边,一直到我工作定居广州后,才又迁回广州。幼时离家之后至今,父亲一直没有再回过台山老家。十余年前,家里的其他亲戚回去看过一次台山乡下的老屋,据说还在,但久已无人了。这次,我想陪父亲回祖屋认宗,看看他小时候生活的地方,顺便游览开平碉楼。这篇文章先介绍一下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闻名天下,2007年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开车路过开平附近的村落时,经常见到连绵的稻田和竹林间耸立着一座座亭亭的碉楼,四五层高,建筑风格奇特,让人很是好奇。开平是著名的侨乡。这些碉楼是一个多世纪以前开平在海外打拼的华侨将自己辛苦攒下的积蓄侨汇回乡建造的。19世纪中叶美国加州发现金矿,开始西部开发,随后加拿大也开始开发金矿和修建铁路。由于需要大量劳工,华工大量涌入北美,成为华侨。但由于美国排华的移民政策,很多华侨难以融入北美社会,只得选择将辛苦积蓄汇回故乡,在故土建房与家人同享天伦。这就是碉楼。据说碉楼极盛期有3000多座,目前尚存1833座。关于列为世界遗产的理由,开平碉楼的官网上是这样说的:这些碉楼见证了一段特殊的历史;见证了当时中外文化的交流;见证了华侨在那段时期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这些华侨跟世界的联系对西方国家早期的资本积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世界上没有相同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不可能再产生这样的建筑形态。

 

1.  我们游览的是自力村碉楼群。天气挺给力,金黄的油菜花田里大小数十座碉楼错落有致。


2.  村里的水塘,平时可种荷花,也可蓄水以防火患。


3.  自力村最高大漂亮的铭石楼。


4.  很远就可以看到铭石楼特征的八角亭。


5.  碉楼的主要功能是防涝防匪。铭石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铁门铁床,有传闻说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兵对坚固的铁门无计可施,楼的内部得以逃过一劫。碉楼设有很多枪孔,以便还击入侵者。比如,图中顶楼两个角上的岗亭就开有两个枪眼,可以从中放枪,击退入侵者。


6.  云幻楼。碉楼是乱世的产物,很多碉楼的命名都突显了主人对生于乱世的无奈。纵然能躲进小楼成一统,又如何能敌得过大时代下的风云变幻。


7.  那就只谈风月吧


8.  管他风云变幻,但求百世其昌

9.  这一对楼非常有趣,一个叫安庐,一个叫居安楼,但由于地基下沉,一个左倾,一个后仰,歪歪斜斜,相互依靠,矗立在田野之上,骄傲而孤单。


10.安庐和居安楼


11.碉楼大致分两类,一类叫楼,一类叫庐。前者更强调防御功能,后者有点像现在的别墅,虽然也坚固,但是防御匪患的功能淡化了很多,更突出居住的舒适性。


12.球安居庐和耀光别墅


13.碉楼是活的遗产。直到现在,很多碉楼还是私产,只不过主人已经不在此居住了,由文物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但自力村里的居民还是过着农居生活,就在碉楼边上种地讨生活,与他处无异。


14.春到碉楼,繁花似锦


15.油菜花


16.民居


17.开平碉楼据说还保存了1833座,分布于开平市周围广大的乡村。远眺自力村对面的另一个村子,又可以望见大量精美的碉楼。近处是草莓田,自己摘。由于最近多雨,大降价,10元一斤。


 

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71518-873821.html

上一篇:民谣在路上
下一篇:还乡——开平碉楼·风采中学·祖屋(2)
收藏 IP: 202.38.198.*| 热度|

48 庄世宇 杨正瓴 李学宽 张叔勇 范杰 李东风 李雄 邹桂萍 马磊 郭向云 武夷山 刘全生 胡方云 黄永义 刘光银 徐晓 高建国 康建 曹广福 刘艳红 易小兵 孙启高 梁劲康 赵美娣 汪晓军 张婷婷 任泽 戎可 魏焱明 王桂颖 杨金波 吕宝亮 韦玉程 陆俊茜 杜彦君 陈筝 苏光松 吴国林 王华民 周金元 戴德昌 ljxm shenlu kongzhongqiao zjzhaokeqin Majorite rfm2007 gie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