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盛阳衰之中国
说到中国社会“阴盛阳衰”,多数人脑海里喷涌而至的是:铁榔头、铿锵玫瑰、巾帼不让须眉、妇女能顶半边天、三八妇女节、妻管严……等等的概念名词,想到的就是,女性在社会中地位的提高,在各行各业中的成绩斐然。但如果说,中国是一个怨妇,是个泼妇,恐怕立即会有人亢奋怒吼。
“航母下水,嫦娥探月,老外没有莫名惊诧,上海15岁学生在全球PISA考试中夺冠才是他们惊慌,法国人直接怀疑作弊,英国人探寻中国人智商,美国佬派出记者深入上海初中实地考察其教学。PISA考试考的是创新能力,题型更加接近智商测试。国内媒体没太关注,西方世界确实惊慌失措。印度人一向自以为比中国人种族优越,2009年参加考试排名倒数第二,2012年吓得缺席考试。……”
“这种夏令营式的故事,或许要等到中日再战,彻底打败日本之后才能偃旗息鼓,所以说,中国的崛起需要一个国家来祭旗,光从政治,经济上崛起没有效果,一定要有场战争。这个祭旗的国家或许是日本,或许越南,或许菲律宾。。。”
以上两段文字摘自「从几件小事看中日“根性”之别源自何方」博文后的留言。感谢不吝时间阅读小文,尤其在博文下留下心声的每一位!启发我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不曾思考过的问题。
以往对“阴盛阳衰”,习惯于理解为“雌盛雄衰”的性特征范畴,而现实中,怨妇、泼妇的行为并不仅仅局限于女人才有。我想说,很多表面上看似男女之别的思维方式、行事风格,其实是强者与弱者的不同。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讲究变通,讲究能屈能直,讲究谋略、讲究一手软一手硬……尤其是所谓的“声东击西”,所谓的“苦肉计”等,类似的“诱”“诈”手法,有时甚至沾沾自喜地哼着“姜还是老的辣”小曲,陶醉在老谋深算的得意中。其实,这些不仅不被世人理解,更难以被世人接受。
世界规则由强者制定,强者的思维是“契约”法律不夹杂任何变通。中国的许多做法在他们看来就是撒谎,是不守信用。
中日同属东方文化,同属农耕文明,中国人说日本人暧昧难懂。而中国式的含蓄更是令日本人摸不着头脑。“指桑骂槐”式的暗示,“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战术戏法,日本人就如一个不解风情的死脑筋。“看风使舵、看客下饭、随机应变、边走边看……”等等,无论中国式的招数多么高明,日本人头脑里根本就没有那种概念,不懂!也就不存在接招的续集,急了就“真枪真刀”干!因为,他们习惯于事前对可能的差错充分确认,计划时流程细节周到设定,执行时教条刻板不容差池。
日本文化以暧昧出名,其暧昧的特点是把话说得含糊不清。不能“锋芒毕露”,目的是避免伤害对方。日本文化对外人来说,仿佛毛玻璃的世界,虽然看起来隐隐约约,但感觉却实实在在。
每当日本人问我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柔软善变?我总是说:中国和日本虽然同属农耕民族,但中国身处大陆,不像日本四面环海。中国没有天然屏障,万里长城抵挡不住吃肉喝奶骑马民族的强悍,如果不柔软善变,也许早就被吞噬掉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华民族生存的智慧:灵活机动。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游击战”,就是典型的以“偷袭”制胜的例子。我们引以为豪,对方却指责我们不遵守战争的规则。我们指责,对方杀我们老百姓。但对方指责我们军民一家,分不出谁是民谁是军?
中华民族历经苦难,掌握了一套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本领。这没有什么好与不好之说,但我们应该认清自我的特点,明白这世界上通行的规则与我们不同。甚至对立的现实。
有话好好说,要知道你若“叶公好龙”,人家就信以为真,送龙给你。你若“声东击西”,人家就说你撒谎骗人不守信用。你若“口是心非”威吓他人,人家就得备战“中国威胁”……
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如今刚刚温饱后,口袋里开始有了余钱。更何况幅员辽阔的国土中,还有许多贫困人口,依然生活在令人心碎的状态。比如,前一阵看过一个帮扶贫困地区的电视节目,一个广西的十四岁男孩儿,爸爸去世了,妈妈出去打工了。他在上学的同时,还要打理家务,照顾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因为买不起肉,竟然抓屋子的老鼠吃给奶奶吃!所以,能抓到老鼠,就是有肉吃的快乐事情。看得人心中五味杂陈……
回到开头引用的两端留言,想说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我们用三十几年时间,走完其他发达国家走了一百多年的路程,这件事不要急于自豪。应该首先做的事情有:一是感谢他国给我们提供的经验,让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二是对高速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隐患给予充分的重视。三是低调虚心做自己。
一个国家,如同一个人。自我膨胀的结果无需赘述。
想起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人有人格,国才会有国格;人有尊严,国才会有尊严。 为了一个“自尊自强,守信谦和”的中国与世界共生共荣……做好自己,人人有责!做好老师,执教者责无旁贷。
红叶随笔2016020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 18: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