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曾经贫穷,也曾经富有
(一)
我们曾经贫穷,也曾经富有。
贫穷的是物质的匮乏,
富有的是满满的爱:穿的、吃的,都是母亲完全手工制作,还有父母的朝夕相伴。
庆幸没有因为穷就:信誓旦旦,非要人穷志不穷,
庆幸也没有因为穷就:奴颜婢膝,变得人穷志短。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平常心。
要么信誓旦旦,卧薪尝胆,要出人头地,要争光有面子,甚至心怀报复。
要么奴颜婢膝,乞讨同情、怜悯……甚至施舍。
谈到穷人家的孩子,
首先想到样板戏红灯记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唱词。
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前的我们,都曾经历过物质极度贫乏的日子,粮票、布票、油票、糖票、肉票……什么都凭票供应的时代,没有谁家显眼富裕,但无论城市、乡村,总会有那种一直靠吃照顾的“老大难”家庭。那时吃大锅饭,即使身有残障也同样会有工作、劳动的机会,要说家庭与家庭的差异,恐怕多半取决于那家父母(主要是母亲),会不会细水长流,精打细算勤俭持家了。
(二)
穷人家孩子“争气”时,励志说“人穷志不短”,
“怒其不争”时常说“人穷志短”。
其实,无论哪种,都有有些极端心态作祟!
惟有平常心,才会有平视周围世界的目光和心态。
不与他人争高低,因为相信他人要争的,自己都可以放弃不要,
而自己要的,无法放弃的,他人也定是无法靠抢夺就可拿走的。
拥有一颗平常心,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也希望把“有一颗平常心”作为最大的财富送给孩子,代代相传……
(三)
至于读书能不能改变命运?
脑海里出现的是曾经被批判过的“读书做官论”与“读书无用论”!
所谓读书改变命运,其实不就是“读书做官论”的翻版吗?
所谓读书并非一定改变命运,不就是“读书无用”的继承吗?
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其实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
读书是为了升学考试?还是自我修身养性?
幸福是出息得“位高权重”给人看?
还是自我内心的不卑不亢宽容泰然?
一个是在竞争中打败他人鹤立鸡群,
一个是丰富自我内在精神消除与外界、他人的不容。
一个要改变的命运是超越他人,一个不一定可以改变的命运是战胜自我。
是把读书作为改变命运的工具?还是把读书作为营养而吸收?
两种不同层面者的对话基本是“鸡同鸭讲”,
似似而非!似似非是!
……
红叶随笔 2017/01/0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