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国内高校新进人才都必须是博士。硕士生连做教辅的机会都没有了。
地方院校师资队伍构成逐渐过渡到博士为主。乍看起来,年轻教师清一色博士,学历是达标了。
问题是,这些博士初来乍到,学校能否提供研究条件(经费,仪器,人员)是这些博士们能否真正挑起大梁的关键。
科研经费,除了几千到几万元不等的启动费外,就要靠自己去申请项目了。可另起炉灶谈何容易?
仪器设备更是问题。有些学校实验室空空,缺乏基本的科研仪器。拿什么家什干活?
团队也是问题。由于地方院校基础薄弱,以老带新几乎不可能;而年轻博士来自不同专业,很难形成团队。科研助手和合作者难寻,通常是单兵作战。这在理科实验为主的学科更加突出。
这些因素制约年轻博士的发展。若3,5年之内打不开科研局面,今后晋职考核面临尴尬。
因此,比起“211”以上学校,地方院校的年轻博士要有足够思想准备迎接挑战。要因地制宜选准科研方向,尽可能在博士期间成果基础上用有限的启动费作出成绩,取得第一桶“金”作为科研原始积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