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墨之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墨人刘

博文

可怜的舌头(危险处境中的危险齿舌 之三)

已有 8402 次阅读 2007-5-11 18:48 |个人分类:系列散文:器官自然史|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危险处境中的危险齿舌 之三:可怜的牙齿

      前面我们谈到,牙齿们拥着十八般兵器,或切(门齿)或撕(裂齿)、或凿(犬齿)或磨(臼齿),在口腔中森然列队,威仪十足。即使它们很容易犯胃病(龋齿),年纪更轻,生命也更短,但面对柔软懦弱的舌头胴体时,仍然极具杀伤力。


      当我们大肆咀嚼野生动物的鲜肉时,舌头也蒙受了同样的风险,很多人都有过舌头被咬的经验。虽然这团蛋白质更加新鲜,不过是绝对家养,所以感觉并不好。而且被咬肿后,有可能被人笑称大舌头,这种嘲讽比别人说你英语发音不准还令人羞愧。


    在陪审团前,牙齿当然会有精彩的辩护词,它声泪俱下,把自己的危险处境申诉一番,企图争取陪审团的同情。除此之外,牙齿还有证人。这个证人比较吓人,不过证词同样有力。大白鲨好奇心强,并且贪吃成性,不亚于人类。可是它们不会呕吐,万一吃错东西了怎么办?别担心,它们有比呕吐更彻底的洗胃方法:把胃完全翻出来,在海水中涤荡。这种清洗方式洗涤彻底,效果极佳,可惜不是人人学得来的。刚刚洗白白的胃,要想在成百上千颗尖牙利齿之间全身而退,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证人席上的大白鲨不是来炫耀自己的胃金刚不坏,它举这个例子,是想证明:牙齿实在很仁慈。


    对于偶尔翻出的胃来说,牙齿实在够仁慈。但是,不要忘记,舌头的处境是,随时有被同胞兄弟噬咬的危险,很显然,这是支持精神赔偿的有力证据。前面我们还谈到,齿舌本是一家,正所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所以,面对牙齿无所不在的恐吓,舌头的精神赔偿要求还有道德优势。


    除了分分钟能取人性命的同胞兄弟环伺左右,舌头还要面对其它的危险。这些危险,来自于进入口腔的各种稀奇食物,整个舌头家族中,最危险也最委屈的,是人类的舌头,因为人类拥有自然界最具弹性的味觉。


    或许正是因为人类具有最广泛的品尝能力,才造就了我们最具侵略性的味觉好奇心。人的舌头表面分布有味蕾,这些味蕾分工合作,可以品尝出最复杂的味道。一般认为味蕾的辨味能力因分布区域而异,现在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太过沙文主义。从情感上来说,我反对沙文主义,按照我的经验,把药物放在舌尖时,也能尝出苦味。

(图1:在表明涂上深色的食用色素,可以很清楚地显示出人舌表面的味蕾)
    至于具体原因,我还不清楚,这种涉及到人类感觉的实验,需要对被试保密,所以我的个人感觉并不能作为反对传统观点的证据。可能是因为我的心理作用,可能是因为溶解有药物的唾液已经扩散到舌根,那里有传统认为的苦味感受器。


    除了最有意义的涩苦和沁甜,舌头还得品尝其它莫名其妙的味道。如果要竞选虐待舌头的刽子手,澳大利亚一个叫“石滩”的餐厅绝对是强有力的竞争者。这里有一道黑乎乎的名菜,先把墨鱼汁揉进面团制成面条,再拌上野山椒、柠檬汁、番茄制成。在这道被认为神秘而优雅的黑色食物中,味道的多层次性被特别强调,对舌头的苛刻也顺理成章的成了副产品。


    不管怎么样,对于人体来说,品尝苦味是舌头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也正是如此,面对危险时,舌头自然首当其冲。苦味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哲思小语的层次。社会学意义的苦味可以丰富人生经验,生物学上的苦味却可以要你的命。人们本能地排斥苦味,是因为苦味意味着危险,有毒的食物多数是苦的。很少有小孩子天生喜欢吃蔬菜,很多很多植物中的鞣酸,对于人体是有害的。同样的道理,很少有小孩会天生排斥麦当劳的油香,这种高热量的食品正是人体所需。当然了,前面说的味觉本能来自于我们的人类远祖,百万年之后的我们,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的身体状况也已经面目全非。曾经赖以生存的本能,却让百万年后的很多人大腹便便,所以,以上奇谈不能成为你去麦当劳的堂皇借口。你应该跟你的小孩浪费大量口水,抬出以上的解释;或者,直接把这一段遮盖,不要让他们见到。


    当人们怀念神农氏尝百草的勇敢与献身精神时,不要忘记,在这个伟大男人的背后,还有一个更伟大的舌头。


    舌头辨别味道,是它的本职工作,就算因此而面临危险,也只能向雇主索要多一份关注,索赔是很有难度的。事实上,当牙齿掉光之后,人们会很容易想起舌头的坚韧来。就是上文我们谈到的韩愈老夫子,在去江陵的途中,可能是有感于长江弱水,写了首诗送给几个学士:“自从齿牙缺,始慕舌为柔”。这就是明证。


    人们居然认为偶尔关注一下舌头就已经足够,在给了一句诗文加以口头赞赏之后,还在一旁嘻嘻笑着,准备给舌头的工作量加码。舌头通过品尝食物,可以初步辨别食物的性质,这还不算完,接下来还有强度更大的体力劳动。保命之余,舌头还有协助吞咽、帮助消化的重要任务,甚至有时还得帮助人类口出脏言。


    哺乳类的舌表面覆有粘膜 ,里面是三个方向排列的横纹肌,可灵活转动。在品位美味食物的同时,也顺便把食物和唾液搅拌均匀,为消化液发挥作用提供方便。也正是这种灵活性,让我们能够舌灿莲花,随意诬蔑他人。


    正因为舌头是说话的器官,天主教文学中常有故事,说到上帝惩罚有罪的人,让他们舌头瘫痪,失去说话的能力。当他们改过自新后,才能回复说话能力,以便四处高声颂扬上帝。咦~ 难道宗教也和政治一样,只能报喜不能报忧?


    舌头确实很累,按照我们通常的用人之道,反正都已经这么累了,那不如把疾病也给它扛着吧。于是舌头免不了要多灾多难。


    因为总是和滚烫粗糙的食物相接触,舌表面的乳头上皮细胞很容易角化脱落。这些角质上皮与唾液和食物碎屑混合后,形成一层白色薄苔,称为舌苔。人的舌苔可因身体情况不同而有不同颜色变化,看舌头为中医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所以在乌龟和鳄鱼的医疗系统中,是不存在中医的,因为它们的舌头不能伸出来供医生观摩。


    中医有一种习惯很不讨我的喜欢,也不知从什么时期开始,各种打着中医的幌子的理论开始大行其道。为了更贴近人们生活,同时也满足市民们花小钱治大病的心理,这些中医师们开始编造出一套套神乎其神的“映射”理论。于是,什么足疗,掌疗等等,遍地开花。最有趣的是在激情澎湃的文革时代,在伟大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师们从无到有,创造出了一门全新的耳疗理论,以及耳针疗法。我们不妨冷静一下,为了迎合这种讳疾忌医的心理而创造理论,比起余华为读者而改变写作的行为,何者危害更大?


    不过,观舌苔,却不是一时兴起的产物。古人们有成功经验可用,现代解剖学也有理论支持。舌内的血管、神经极为丰富,粘膜上皮又薄又透明,上面那些密密麻麻的乳头反应灵敏,不少病理变化可以明显反映在舌粘膜上。有了这种证据,不知我们是不是可以武断地猜想:现在那些四处奔走,呼吁取消中医的人士,或许是想和鳄鱼更多一些共同点?


    除了滚烫的食物,各种稀奇古怪的味道也颇具杀伤力。一周不到,舌头表面的味蕾就得全部更换一遍,这可比动脑筋“损失”的脑细胞多多了。在喜欢饮功夫茶的地区,这个速度可能还会更快,守着必须趁热灌下的功夫茶,有人甚至可以连续喝上大半天。如果味蕾更换的速度跟不上,味觉就会变得比较迟钝。中老年人就是因为味蕾更换太慢,而导致味觉迟钝,这就需要更多的刺激物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从节约食盐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少喝两杯功夫茶,不知道有没有人发起这个签名活动——我们不是最喜欢搞万人大签名的吗?


    既然谈到了刺激物,我就索性扯开一点,因为下面这个知识很有用,我实在舍不得不告诉大家。苦味之外的第一刺激物,极有可能是辣味。对于湖南四川人来说,这是一项随身携带的技艺,请不要轻易放弃。尤其在你获得了以下的解辣良方之后。有经验的同志都知道,牛奶比冻水更容易止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原因在于引起辣味的物质多数具有亲油的基团,它们比较容易溶解于油脂性的物质,而很难被水冲走。


    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网络、巨大的精神压力、可怕的宗教诅咒和繁重的劳动,成就了口腔中最常见的癌症——舌癌。更可怕的是,因为舌头运动频繁,所以舌癌在较早期就可能发生转移,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对于舌癌,我的最大疑惑是:为什么男性舌癌患者多于女性?不过女性朋友请别高兴得太早,要知道,舌头运动越多,转移的几率会越大。


    这还不算完。什么?还有比癌症更让人大叹倒霉的事?是的,比天灾更恐怖的是人祸,在人面前,根本没有道理、规律可言。为了标新立异,有人喜欢在舌头上镶嵌各种珠子。主人从来不曾体会到,在辛勤劳动之余,还要饱受皮肉之苦,是何等的凄惨。

(图2:舌头上的耀眼明珠,象征含义多过生理学意义)
    舌上的耀眼明珠起码还能多吸引一些眼球,但另一些手术却拿舌系带开刀,并且是以匪夷所思的理由。听说很多上海的孩子,很难对付英语中的卷舌音,这种不正宗让很多家长苦恼。不知道从哪个水晶球中,有家长听说系带过短可能使舌头不灵光。这下他们可开心了,于是把罪过一古脑塞给系带,好像丢脸的是这条太短的小带子,而不是他那宝贝儿子,和好听的上海话。家长们兴奋异常,抱着小鬼去医院割系带,以求一口流利的伦敦腔。他们似乎全然忘记,如果这个替罪羊没有被冤枉,就意味着他们自己的基因不够完美。


    高强度的劳动、敏感多变的工作要求、和各种天灾人祸,是舌头的申诉理由,可惜同样得不到陪审团的同情,因为这种劳动,同时却是别人的恶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29-2020.html

上一篇:危险处境中的危险齿舌 之二:处境危险的牙齿
下一篇:可怜之舌,亦有可恨之处(危险处境中的危险齿舌 之四 完结篇)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