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ixf.org 斯幸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eexf2012 一个生态鸟人的故事

博文

Simon Levin荣获泰勒环境科学奖 精选

已有 6968 次阅读 2014-3-26 23:35 |个人分类:学术|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复杂性, 大牛, 生态系统, 物种, 泰勒奖

泰勒基金会今日(美国太平洋时间3月25日)宣布2014年度泰勒环境科学成就奖授予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学George M. Moffett讲座教授Simon A. Levin博士,以表彰Simon Levin教授在揭示物种和生态系统之间有关复杂性的研究工作


Levin教授曾任国际数学生物学会主席和美国生态学会主席,当选美国科学院、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主编巨著《生物多样性百科全书》,发表了近500篇论著。主要研究多样性的进化、自然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机制的维持及其对于生态系统结构和机能的意义。其工作整合了经验研究和数学建模,重点强调了如何外推跨越空间、时间和生物复杂性的各个尺度。近年来还特别以复杂性思想对生态学进行研究[1]。


网上流传的著名三段论:你要行;得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要行!看了普林斯顿大学对Levin教授的获奖报道,真是如此。报道先是肯定Levin教授的出色研究成果,又提到他创立的普林斯顿环境研究所(Princeton Environmental Institute)现任所长是Stephen Pacala教授,再是Thomas Lovejoy来一堆赞美之词。Steve Pacala和Tom Lovejoy都是大神级别的人物,而且后者亦是泰勒奖2001年的获奖者!


说到Levin教授,不得不提科学界赫赫有名的“Levin家族”Richard LevinsJonathan M. LevineSimon A. Levin。这三个“Levin”都是大名鼎鼎,曾经使我混淆很久。首先是老“Levin”-Richard "Dick" Levins,他自我介绍说是从农场主转业为生态学家,其主要贡献为集合种群理论(metapopulation theory)和变化环境下的生物演化(Evolution in Changing Environments)。Simon和Dick都是玩数学模型的高手。后起之秀Jonathan Levine是瑞士联邦理工(ETH)的植物生态学教授,主要研究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物种共存机制。虽然三位大牛的姓都是以“Levin”开头,其实是没有血缘关系,但都是生态学领域响当当的名号。


提到泰勒奖,这是啥玩意呢?原来泰勒环境成就奖(Tyler Prize for Environmental Achievement)由泰勒夫妇于1973年创立,是环境科学、能源、医学领域的国际性奖项。此奖项每年由南加州大学颁发,获奖者可获得20万美元现金奖励和金质奖章。泰勒奖被认为是国际环境科学的最高奖,世界科学界的最高奖之一[2]。如何鉴定一个奖是不是世界科学最高奖,以及所谓的某某领域“诺贝尔奖”?一个简便的法则是看看历年获奖者是谁?翻开账本,许多大名赫然在列:Edward O. Wilson、Jane Goodall、Jared Diamond、Ehrlich夫妇以及Thomas Lovejoy等,包括本月初来华访问的杜克大学Stuart Pimm教授[附Stuart Pimm2月24日在紫金港的报告PPT(7MB)]。的确,这些都是生态学或环境学领域神仙级别的人物,当然泰勒奖获奖者也包括华裔科学家“水稻之父”张德慈院士和首位本土获奖者刘东生院士。中科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执行管理办法曾经提到每年邀请1-10位世界顶级科学家来华学术访问,界定标准是诺贝尔奖、菲尔茨奖、沃尔夫数学奖、图灵奖、泰勒奖等获奖者或这些奖项的潜力股,可见所列这些奖项都真是跟诺贝尔奖齐名的。因此,泰勒奖也名至实归。奇怪的是,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的文件中中科院又把包含这些奖项的这句话给删除了,估摸是请到这些顶级科学家也并非易事吧。


原文地址:http://sixf.org/cn/2014/03/2014-tyler-prize-simon-levin/


参考文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20485-779495.html

上一篇:模型选择与多模型推断
下一篇:EndNote转换成BibTeX格式
收藏 IP: 183.157.12.*| 热度|

5 熊李虎 叶水送 孙学军 李万德 rosejum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