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着美国佛罗里达1号公路驱车至最南端的基韦斯特市(Key West),再往西航行约110公里,便到达佛罗里达礁岛群的最西端 — 处于墨西哥湾东部由7座珊瑚礁岛组成的干龟群岛(Dry Tortugas)。1513年波多黎各总督里昂的船队到达了如今的干龟群岛,因没有发现任何淡水却发现了大量的海龟,由此起名“干龟岛”。在过去的数百年间,干龟群岛常常受飓风的影响,一些较小的礁岛已被海水淹没,一些则数次浮现。因此,这些小岛的形状很不规则,数量也在变化,最多时曾达到11个。干龟群岛中的部分岛屿具有红树林和矮灌木,而另外一些只有稀疏的仙人掌和草地,甚至几个岛屿毫无植被,但海洋动物和海鸟种类相当丰富。
1846年在干龟群岛的花园礁岛上开始修建作为美国海军军事基地的杰佛逊碉堡(Fort Jefferson)。杰佛逊碉堡是一座未完工的六边形军事要塞,成为目前西半球最大的砖石建筑,累计使用砖头超过1600万块。1992年,为了保护杰佛逊碉堡和群岛周围丰富的海洋生物,成立了干龟国家公园,公园面积涵盖262平方公里,但绝大多数属于海域,并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署(National Park Service,NPS)管辖。由于干龟群岛地处偏僻,成为美国最难达到的国家公园之一。
2013年3月我作为志愿者,参加了由杜克大学和NPS共同开展的为期一周的乌燕鸥(Onychoprion fuscatus)环志项目。乌燕鸥属于鸥科燕鸥属的海洋性鸟类,体长约40厘米,翼展最长达到86厘米,叫声为响亮连续不断的wacky-wack声。成鸟全身黑白两色,具有明显的黑色贯眼纹,白色的前额和胸部。乌燕鸥的活动范围极广,主要出没区域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域,是典型的迁徙鸟类。
干龟群岛的布什礁岛是乌燕鸥全球最主要的繁殖地之一,面积约10公顷,每年最多时有近8万只乌燕鸥在此繁殖。自1937年开始环志干龟群岛的乌燕鸥,至今环志个体累计已逾75万只。如今,杜克大学Stuart Pimm教授与现已经退休的NPS员工Sonny Bass继续开展乌燕鸥的环志工作,并对部分个体安装了GPS记录跟踪仪,以期研究乌燕鸥种群的存活率和迁徙路径。我们一行11人的任务就是争取五天内环志1000只乌燕鸥,并竭力寻找有GPS跟踪仪的个体。
初见干龟国家公园
我们中午从美国海岸警卫队基韦斯特港乘坐NPS考察船出发。船只在碧蓝的墨西哥湾水域航行,我眺望着远处的海面,希望有所发现。忽然,队伍躁动起来,因为有人看见了远处的一只海龟。不久,一群海豚出现在船体右侧。黑色的三角背鳍,光滑流线形身躯清晰可见。海豚窜出水面荡起的波纹,泛着斜阳星光闪闪。Stuart提示远处有一只中贼鸥(Stercorarius pomarinus),可惜当我在甲板上站稳时,贼鸥早已飞离大伙的视线,否则这将是我第一次见到贼鸥。不过,稍后Stuart提醒船体左后方远处的北方塘鹅(Morus bassanus)。北方塘鹅,又称北鲣鸟,是北大西洋最大的海鸟。我注意到了远处的这只大鸟,通体白色,明显黑色的翼尖,翼展将近2米,在水面上飞翔。不过不久,这只北方塘鹅亦在视野中消失。
船行近两个半小时,海浪明显增大,船体摇晃得更加明显,以至只能身体背部紧贴着船舱才能站稳。船长告诉我们此时驶入了深海区,浪头更大,所以船体颠簸更为厉害。虽然此时难以持稳望远镜观鸟,但我不得不继续在甲板上远眺,以防晕船。幸好,在深海区航行约半小时后,重新回到了珊瑚礁区。此时,船长提醒我们向左侧远望,依稀可以看见海平面上露出的一个黑点,那便是建有杰佛逊碉堡的花园礁岛,也是我们此行的终点。慢慢地,这个黑点渐渐明显,红色砖墙的碉堡浮现在碧绿的海面上,看到了刚飞离水面的海上飞机,也看到了成群的丽色军舰鸟(Fregata magnificens)在碉堡上空翱翔。远远望去,丽色军舰鸟迎着海风,就似停驻在半空中,偶尔振翅调整身躯以适应风向的变化。上岸后,我再抬头端倪着这些翼展将近2.5米的空中巨无霸,能够清晰地看见雄鸟红色的喉部。丽色军舰鸟大部分时间都在飞行,包括进食,却不擅长陆地行走和游泳。凭借出色的飞行技能,丽色军舰鸟能追捕飞鱼为食,而更为著名的进食方式是从其他海鸟口中夺取食物。丽色军舰鸟会在高空巡视乌燕鸥等海鸟的捕食,一旦发现乌燕鸥抓鱼成功并衔鱼飞翔时,便立即俯冲追击并猛烈攻击乌燕鸥迫使其张口放弃食物。丽色军舰鸟依赖高超的飞行技术,啄住空中下落的鱼类。不过,我观察许久,这群丽色军舰鸟很少攻击其他海鸟夺人口食,我想可能它们现在都已经吃饱了在半空中兜风吧。
乌燕鸥环志
次日清晨,我从饱受了一夜海风吹拂的帐篷中钻出,只见初升的太阳艳红了半边天。附近树桩上停着一只硕大的褐鹈鹕(Pelecanus occidentalis),待我靠近将至2 米时方才振翅起飞,缓慢地拍动着翅膀,笨重地从我头顶划过。成群的丽色军舰鸟依旧在上空翱翔,不远处传来乌燕鸥群嘈杂不断的叫声。三三两两的褐鹈鹕在海面上低空飞行,有时突然张紧双翅,伴随着一记记沉闷的水花声,陆续一头扎入水中捉鱼觅食。
待日出约三小时后,地表已经回暖,我们带上环志设备来到乌燕鸥的繁殖岛屿布什礁岛。布什礁岛与花园礁岛仅由一条细小的沙滩相连,中间立着“游客止步”的警告牌子。历史上由于飓风的原因,这条沙滩时断时连。布什礁岛表面几乎为沙土石砾覆盖,长着过膝高的矮灌丛,以及间杂分布着几簇仙人掌。乌燕鸥的巢就筑在地表,挖出一个浅坑用于孵蛋和育雏。两巢之间一般不过半米,相当拥挤,但是成鸟依然能够通过位置和叫声准确地找到各自的雏鸟。
我们按照早期的安排被分为两个小组,每个小组一名环志人员、一名记录员、两至三名负责抓鸟、两至三名负责递鸟,然后组内成员互相轮换。我与组内其他两人先是在指定的繁殖区域徒手抓鸟。当人在巢区半米之外时,正在育雏的亲鸟多数不会离开鸟巢,而是发出叫声以示警告。当继续靠近后,有些亲鸟会起身站在幼鸟或蛋旁边以防御性的姿势继续警告。此时只要迅速按住鸟的背部,用食指和中指分别沿着翅膀与脖子的凹处轻轻卡住即可,然后把整只鸟置于手心之间,再用另外一只手把双翅与尾羽轻轻捏住后,立即转交给负责传递的人员。除了徒手在地表抓鸟外,我们亦使用网兜在空中兜鸟。由于乌燕鸥起飞落地时都是逆风飞翔,所以可以在空中朝着鸟头部方向兜鸟。传递人员把鸟递与环志人员后,若发现该鸟已有鸟环,则直接记录环号,否则在其右侧跗蹠安上新的铝制鸟环。环志完成后,我们用尼龙条带在乌燕鸥的胸部围住,并用弹簧秤勾住尼龙带称重,随后在逆风向放飞。
有些乌燕鸥个体对入侵者具有较强烈的攻击行为,用细长的喙咬住手指,甚至随即吐出刚吃完的小鱼。虽然乌燕鸥的牙齿有类似砂纸似的粗糙感,不会咬伤人的皮肤,但在伸手抓鸟的时候得额外注意巢区周边的仙人掌,以及脚下随处可见的鸟蛋和雏鸟。礁岛灌丛的顶部,有许多由小树枝搭建的简易巢,这是白顶玄鸥(Anous stolidus)的窝。白顶玄鸥,一种头顶白色、眼下有一弧形白圈以及全身暗褐色的海洋性鸟类,常常在抓走其巢下方的乌燕鸥后,仍不离巢。
如果亲鸟离巢时间过久,雏鸟或鸟蛋会因为温度降低而受冷,所以我们在晴好天气环志两小时后即停止抓鸟,随后开始寻找左脚佩戴有GPS跟踪记录仪的乌燕鸥个体。此时,我们所有成员撤离巢区,每人相隔一定距离站于岛屿边缘,顺着风向仔细观察每一只乌燕鸥的左脚。乌燕鸥飞行时,双脚藏于腹部,但会偶尔用脚抓挠头部,以及在将要落地时,双脚会提前伸出,这些时机均是观察左脚是否戴有GPS跟踪仪的绝佳时机。 由于乌燕鸥在巢区上空的飞行轨迹飘忽不定,所以当我们某位成员发现佩戴有GPS跟踪仪的乌燕鸥时,立即用手指跟踪指向这只乌燕鸥个体,以帮助其他人按此方向寻找并跟踪该鸟。慢慢地,当有三四位成员同时盯住该个体时,便不容易中途跟丢了。不久,Sonny发现了一只佩戴跟踪仪的乌燕鸥,大伙随后紧紧盯住其飞行轨迹直到落地,并在地表抓住该个体回收GPS跟踪仪。
乌燕鸥的一生
早在1832年,约翰·奥杜邦(John Audubon)已经到达干龟群岛开始研究乌燕鸥。上世纪50年代末期,Bill Robertson和Betty Robertson博士对乌燕鸥的迁徙路径和繁殖行为开展了20多年的研究。结合最近几年使用的GPS跟踪仪,通过每天记录两次地理信息,提供了乌燕鸥飞行路径的更多重要信息。
每年1月底至2月初,乌燕鸥陆续到达布什礁岛开始繁殖,并于2月中旬达到高峰,可以听见昼夜不停的叫声。多数乌燕鸥母鸟一年仅产一枚蛋,由双亲轮流孵化约30天后出雏。雏鸟刚破壳就能睁开眼睛,继续由双亲喂养约60天后出飞。幼鸟通体黑色,背部有许多白色的斑点。幼鸟在布什礁岛上停留至9月前后,便陆续离开,飞往非洲西部海域。从干龟群岛至西非海域的飞行路线并非是直线,而是选择较为安全的路线,即先沿着大陆架南下至加勒比海域,然后抵达南美洲,最后穿越大西洋飞至非洲西部海域。未成年的乌燕鸥会在这些海域上空飞行停留3到4年直至性成熟。一般在第5至10年间,性成熟的乌燕鸥个体才会飞回干龟群岛开始繁殖。成鸟个体则一般在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域来回迁徙。除了繁殖期间在地表育雏,乌燕鸥几乎终生在空中飞行。科学家发现在过去的100年间,乌燕鸥的育雏时间逐渐提前。19世纪50年代,7月4日为如今布什礁岛上收获鸟蛋的“庆祝日”;至20世纪70年代,下蛋时间提前至5月1日前后;而至今日,1月底2月初,乌燕鸥便开始育雏。研究表明提前育雏可能与冬季海水表面温度和秋季空气温度的逐渐升高有关。通过长期的环志数据,科学家曾发现其中一只乌燕鸥持续32年回到布什礁岛繁殖。以此推算,加上性成熟的3至5年,乌燕鸥的最长寿命至少可以达到35年。
杰佛逊碉堡
干龟国家公园除了乌燕鸥的环志项目,对于我们而言另外一个重要的去处便是游玩杰佛逊碉堡。杰佛逊碉堡最初设计了109个雨水储水罐,能够接收储存150万加仑(约合5678立方米)的天然雨水,以解决驻扎人员的淡水供给问题。当碉堡的地基建好之后,许多储水罐已经被海水浸入以致中途废弃。废弃后的杰佛逊碉堡被改造成监狱,直到1874年荒弃。期间最著名的囚犯是1865年参与林肯总统刺杀案的塞缪尔·马德(Samuel Mudd)医生。1867年,杰佛逊碉堡爆发黄热病,诸多囚犯因此丧命。马德医生由于在服刑期间对黄热病的控制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约翰逊总统赦免而释放。杰佛逊碉堡在之后近100年间经历数次更迭,最后于1992年由干龟国家公园管理。
对于杰佛逊碉堡的介绍,干龟国家公园的指示牌上留下了这么一句话:大自然 — 终极的现实主义者,最终击败了人类的设计。
本文内容稍作调整后,刊于《大自然》2014年第6期76-81页
原文链接:http://sixf.org/cn/2014/11/sooty-tern-in-dry-tortugas/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6: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