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学生和老师思考问题角度的区别2 精选

已有 21727 次阅读 2015-6-13 07:42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前不久,我写了篇博文《学生和老师思考问题角度的区别》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890878.html 

今天我还想通过以下例子表达一层意思:对于同一个事情或者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或看法,看起来都没错。

我有一个硕士生读研一时在上课之余做实验,研二上学期结束时,其“外国SCI”文章就已经接收了。这和他自己的努力和我的指导、督促是分不开的。

文章接收后,我希望他做新的实验,把硕士论文做得完整一些(并不强求发第二篇SCI)。有一天我问起了他的科研进展,他富有洞察力地说:“我的文章产出过程和你和别的老师合带的学生XXX不一样。XXX是初期阶段做了很多初步探索实验,知道哪条路不通。在此基础上,找到一个突破口,发表了一篇文章。有了这些前期积累,现在正在做新的实验,能够发表后续的文章。可是我的第一篇文章的实验点子当初是你给我的。当初没有进行初步探索就直接‘上马’了,虽然很快出了文章,但后续就难‘挖’了。”

应该说,这个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都非常强,说的东西也似乎没有错。

面对他提出的“理论”,我有点不知所措了。我想不通的是,我帮你想出实验点子,一做就成功了,并且及时、有效地帮你修改论文,加班加点,你发了文章反而挑剔。如果当初让你做很多尝试,而没有结果;或者就这个实验点子没有得到有用的结果,你会更加被动吧?在有很多初步尝试和积累的基础上开展后续研究,这很好,现在我鼓励你这么做,而不希望你把这个作为纠结的理由(阻碍你前进的阻力、使你产生思想情绪的借口)啊。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学生又说,我和隔壁课题组X老师有区别。X老师是所有学生围绕着一个课题“往死里挖”,而我是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课题。

学生向我特别强调:他只是实话实说,把看到的、想到的告诉我。

能够具有洞察力地思考问题,这很好。可是我仍然不知如何解释这些无所谓对和错的问题。无论是回答说隔壁X老师对,我错了;还是隔壁X老师错,我对,都“里外不是人”。

昨天,我把学生们都叫过来,说:每个课题组,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遇到的导师不同,导师的指导方式不同,学生的课题不同,学生的能力、努力程度和幸运程度不同。因此,不要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你看到的,只是别人“光鲜”的一面(比如不用做实验还能实习、组里发文章把他名字都加上等等),但你没有看到别人是不是三年总是实习,也没有看到最后能不能毕业,也不拷问种种事情符合不符合伦理。并且,哪怕别人的“生产模式”有其优点,但你为什么光说不做(实验)?

我对他们说:对于课题组来说,people come, people go,没有固定不变的“组员阵容”,这正常。作为学生,还得一心一意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确保达到毕业的要求(SCI论文+毕业论文),把论文揣在手里才是正道,其他的事情别多想。特别是不要把一些别的事、别的思潮当成自己不干活的借口。硕士生做毕业论文,就好比我开车在加州的海边,沿着沿海公路一直开,到了一个地方发现还可以看看的,就停下来看看。然后到下一站。这本来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这绝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是说,你硕士期间做,发现一个点子奏效,就抓紧做去,整理出结果后,就做下一个,没有什么好纠结的。不要纠结别人发的文章比你档次高,也不要纠结“没有经历腾挪跌宕的失败”,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897617.html

上一篇:导师的意思到研究生耳朵里发生了“形变”
下一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答读者问
收藏 IP: 202.120.224.*| 热度|

34 杨华磊 刘立 李东风 孙瑜隆 尉石 毛秀光 武夷山 李宇斌 张旭 黄永义 杨建军 闫二斌 马浩 曹俊兴 李志俊 蓝贤勇 吕喆 汪晓军 郑新奇 梁洪泽 赵保明 唐萍 姚伟 高丽娜 袁岳 徐志刚 张红光 裴小朋 陈广智 Brightonboy zjzhaokeqin shenlu biofans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 2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