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纸上的文章,大多是不痛不痒的。我也常看到一些投送媒体相关栏目的稿件(非学术稿件),看起来都对,但比较笼统和老调,缺乏令人振奋的、掷地有声的东西,也没有刻骨铭心的或者独树一帜的提法。
好的报刊文章,最好有画面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实用性、启发性,读了以后能够第二天还记住。
我很喜欢曹林《时评十讲》中的话:“我喜欢的是有情怀的评论。说到底,情怀就是贯穿于文章中的一种能让人产生共鸣又不给人压迫感的关怀。情怀,具有一种穿透人心的气场,它不是征服人,而是占满人的内心。《南方都市报》执行总编辑庄慎之称赞自家报纸的评论:公允而不中庸,包容而不纵容,智慧而不势利,成熟而不迟暮,内敛而不用怯懦,开放而不狂放,深刻而不尖刻,认真而不较真,幽默而不滑稽。这种分寸感的把握,就是一种情怀。”
现在的报纸,特别是学生办的小报,或者学生采写的校报通讯,有种“美化”和“简化”的倾向。就是把被采访的人描写成了英雄,勤学苦练,然后做两下就发了篇好文章,过了30岁就怎样怎样的那种,而忽略了两点:
第一,每个人的成长和成功并不是一番风顺的,有苦痛挣扎。即使稍微顺利点,总还有“心路历程”吧,而小报则忽略了这样心路历程的真实展示,只展示了最终的“战果”,并且是美化了的、“玫瑰化”的“战果”。这不但和整体事实不符,而且是一种误导。很有可能读者看了你的报道而投身科研,还以为一个星期就能出篇SCI,但结果不是这样的。也很有可能读者看了你的报道而以为美国遍地黄金,一有洋文凭就能回国做教授,但事实不是这样的——不是什么人都收的。
第二,无论别人多么幸运或者多么伟大,可以说那不是“普通人”,而是比较“突出”甚至“超常”的人。换句话说,那不是平常人,也不是你自己。平常人是否也能像报纸里所描述的人那样顺利地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任何东西呢?如果平常人比不过报纸上那样的“英雄”,那么平常人是否还要工作呢?是否还要谋生呢?还是缴械投降,在家里歇着呢?
结束语:希望读报时多看到些真实的、细腻的(白描的)、淋漓畅快的、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并且,一篇报刊文章之所以好,在于“回味无穷”,在于“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读者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对于一篇描述留学生活的文章,有的读者从中看出了道路的曲折,有的读者想起了自己当年的留学生活和种种选择,有的人开始掂量自己是否要留学,有的读者说“你采用白描手法写出了心路历程和刻骨铭心的东西”,有的读者说“你在美国混不下去了”,而有的读者则说“中国的教授和美国的教授的区别”......这样“众说纷纭”的文章,是好文章。
后记:本文部分内容(蓝笔注出)融入《求学-考研》文章,2012年第3期。
PDF下载:放低自己,感激所有.pdf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