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我写博客、写稿的一些幕后细节 精选

已有 9421 次阅读 2010-9-7 22:09 |个人分类:博客铅字|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一般我有灵感了才写博客。灵感来的时候,就是有记录下来的冲动,坐在电脑前,字就像流水一样地打出来。

我自己有心灵感应,预感到自己写的哪篇文章能上“头条”,或者说我有自己的好坏判断。曾有几段时间,我写一篇就上一篇“头条”,至今上了50篇左右头条。但是我并非为了哗众取宠而写博客。很多东西,比如读刊札记,是不会收入“博文精选”的,但我一样写。

我写一篇博文,一般花1-2个小时,基本上打字打出来就是这样了,不进行修改。但是收到杂志社编辑的邀请把博文转换为铅字,我要花上周末两天时间仔细修改。有的是彻底重写,有的是把几篇博文的思想汇总为一篇文章,有的是在博文的基础上精心修改。

如何精心?我每个字都仔细斟酌,确保每段话说一层意思,每段话里面几句句子组成句群,有层次。一篇文章的几段话有结构,有起承转合。我还把文章先精简,删去多余的话,然后再根据字数要求适当加些内容。

我发现,为刊物写稿子总要经历一个克服能垒的过程:刚收到邀请的时候很高兴,但是真正要写出好稿子,当然经历头痛到写出、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一开始思路和文字是杂乱的,通过不断修改理顺。这种感觉就像是投送科研论文后得到“大修改”的审稿意见,一开始总是头痛的,感到不好搞,但后来一步一步地修改,最后总能圆满完成。

你也许看到博客,觉得已经挺顺了,可是我从博文到铅字,等于是拿放大镜进行微雕。我不但在WORD里面修改,而且还打印下来在纸上修改,还把文字张贴到博客里面,设为“不公开”,自己读屏幕上的文字进行斟酌。这个原理就是大学里复习化学,我把几本类似内容的教材对照着读,这样才记得住。否则,反复读同一本教材几遍,你习惯性地以为复习到了,其实眼睛扫到某一页不代表真的吸收了。

有两、三篇稿件,我还让我的妻子看看,提提意见。比如《在申请教职中“再造”自己》和《留学美国并非坦途》,我写了以后觉得写的还不够好,吃不准,就让妻子读了一下,她提出了很好的“模拟审稿人意见”,我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修改。其它文章,我能吃准的,就直接投给编辑了。

我做博士后时,每年除了有法定假日以外,还有13天休假。于是我就到我妻子做博士后的城市。我记得那时候她白天去实验室,我就在家里坐在小沙发上为《求学-考研》写了《留学美国并非坦途》,累了就徒步到街上的超市买点东西,那种远离尘嚣、暂时放下科研、独自寻得一份清静的感觉真好。

也许有人会嘲笑我,但我要说有兴趣爱好真好。李白他写下不朽诗篇,他既不靠这卖钱,又不靠这升官,也没有为民众带来经济效益,但这不妨碍我们尊敬他。

并且,态度决定成败。能干好一件事,也能干好另一件事。我写科研论文也是一样细致的,都进行了反复修改,甚至文章投出去以后都不时审视自己的论文,以便收到审稿人意见后继续修改。



博客感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360618.html

上一篇:科研并非直截了当:催化论文的故事
下一篇:再谈思想的flexibility
收藏 IP: .*| 热度|

37 武夷山 王晓峰 桂耀荣 鲍得海 刘建彬 章成志 余世锋 郭向云 刘进平 孙学军 汪自军 曹聪 刘立 丁甜 李鑫 刘凡丰 任国鹏 黄晓磊 盖鑫磊 金小伟 迟菲 王启云 孔晓飞 蔣勁松 高建国 李学毅 杨延丽 唐常杰 王有基 张珍 刘广明 杨大勇 陈健 林涛 刘剑 ddengjian neilchau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8: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