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是什么成功者。我的博文并不一定是介绍经验(这样的话,有给人一种炫耀的感觉),也不一定是介绍教训(这样的话,有揭自己短的感觉),而是一种思考。本文和大家分享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不要光做“拼命三郎”。
我以前一直是“拼命三郎”,后来根据长时间观察,发现:在学术界,也许你以为做了一些科研、发了一些文章就能“一炮打响”,其实并不是这样!一个人混得如鱼得水程度,甚至和科研水平、文章数目无关!大家都在感叹国内的科研环境,其实在国外也是有一样的情况:
例子一:每次去外面开会,都可以看到某个老外(博士后)活跃在学术界。当会议方提供吃饭机会的时候,往往学生和学生坐在一桌,老师和老师坐在一桌。可是该老外博士后每次开会都往老师的桌子上挤,坐在最著名的教授身边,和教授们谈笑风生,散会后还和教授们去酒吧喝酒。道理很简单:这叫net-working,该老外博士后以后评终身教职也需要这些教授们写推荐信、进行同行评议。
例子二:国外同行评议,当然有主观印象。不讲你发了多少篇文章,只讲他们是否认识你的工作。比如说作报告的时候,你说自己发了十篇文章都没用。坐在下面的人只管具体的科学内容,不管你的productivity。
例子三:美国评助理教授,并非文章多的人、学术水平高的人就一定能上。有的人文章三、五篇也一样能评上。而评终身教职的时候,有的人和系里的人关系好、会吹牛皮,哪怕没有文章,系里也不赶他走;相反,即使出了几十篇文章,拿了很多基金,得罪了美国老教授,照样赶他走。
例子四:在实验室里面,很多美国学生的做事方式是他的老板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哪怕得不到好结果,他也不动脑筋地死做,然后告诉老板得到如此这般结果,然后一遍一遍地兜底翻。哪怕他干了三年,没有出文章,照样拿到好的推荐信。可是你“耍小聪明”,老板要你干什么,你不干什么,而自己设计“捷径”,你就算出了很多文章,你的老板也不会显示感激之情。
不要光做“拼命三郎”还要考虑几个深层次的东西:
(一)热门和冷门的辩证法
美国的化学系里面,学生都喜欢读有机化学。读有机非常容易找药厂的工作,但是很难出文章。读物化比读有机容易出文章,但是很难找工作。所以,选择这个或者那个,都是有利有弊的。选之前一定要想清楚出路,而不要盲目地想学什么都成。
(二)做事情要知道what counts and what doesn't count!
比如说,两个应聘者竞争一个岗位,每个人都有50篇文章。A的文章成体系,而B的文章东一篇、西一篇,没有任何线索和主心骨。显而易见,A好于B。
再比如,读有机难出文章但好找工作,读物化不那么难出文章但不好找工作,这说明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正面和反面。作为当事人就是要衡量利和弊哪个更大,趋利避害。比如说,出文章和学习新东西是一对矛盾共同体。再比如,独立科研(发表第一作者文章)和合作科研(发表后面作者文章)是一对矛盾共同体。老板叫你给他人“跑龙套”,让你干这干那,第N文章是一篇一篇地出了,但是任何成功后面都蕴含着危机,任何欢乐(比如第N作者文章发表的欢乐)的背后都蕴含着付出和潜在的危机。让我们想象一下,有一天你出去评教授,你能拿出第三作者的文章来讲,说你做了什么吗?这个事情的确值得深思:学术界对于credit,主要看通讯联系人,其次是看第一作者。
(三)要有“不可替代性”
出文章只是表层的东西。为什么出了很多文章,却找不到好的出路?因为具有“可替代性”,即我能做的别人也能做,那么老板随便找个人就能把我替代;而如果我能做的别人不能做,那么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体会到一定要有特殊才能(unique skills),而不要成为超市里不开处方都能买到的“非处方药”才行。
比如说有的人的专长是量子化学计算,这样的人具有“不可替代性”。大多数人都不会量子化学计算,而且做量子计算的人能够和做实验的人配合在一起形成学术团队申请经费,因此这样的人非常吃香。相反,如果你做博士后只是做老板非常熟悉的一个方向,那么很难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老板随便找一个人就能把你替代了。
(四)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
很多海外留学生的梦想是成为美国faculty。但是你要想想,导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导师能够成就你,也能毁灭你!怎么毁灭你?只要他不给你好好写推荐信,就能毁灭你!那么,你也许会问,为什么要毁灭你?答案之一是:bias of interest!遇到好的导师,他不怕你竞争,他组里出一个教授,他感到比出十篇Science都高兴。但是你知道吗,资源是有限的。你想想,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怎么行?你的导师把你“克隆”出来,和他在美国抢饭碗怎么行?所以说,不要光埋头苦干,而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结束语:无数青年才俊(包括我),犯了一个又一个的错误。教训是:不是光会做实验就行的,而要脑子开窍!A PhD is Not Enough!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