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成为“六边形战士”,你准备好了吗? 精选

已有 5823 次阅读 2024-3-8 08:28 |个人分类:人在职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微信图片_20240305080250.jpg

1998-2001年在国内读研究生期间,曾听到青年教师抱怨博士留校后只能从讲师做起(再早两三年可以直接做副教授),工资低,评职称论资排辈。当时完全没有海归潮,有博士从国外回来加盟,直接聘为副教授,但很快“归海”了。也有带教我的青年教师跑到外国做博后,之后留在了国外。

一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国内外科教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技术发达,包括网络技术、电脑、测试的手段(仪器)。有新的大楼,有更多的师资,也有很多年轻人争先恐后地申请国内的教职。

发展和压力是一体两面

论资排辈早就被打破,但这是一把双刃剑。一些土生土长的教师会感到或者声称自己不受重视。而且,评职称更注重的是任现职以来近五年的成果。五年之前的成果也可以提及,但硬杠杠(比如论文)考察的还是最近五年的。这就使得教师不停地催促自己和研究生出成果,丝毫不能懈怠。

这就涉及两条路线或者说两个选择。年轻人入职后,究竟是独立开课题组,还是依托“大教授”,进入别人的课题组?

读研期间,这种情况都有。我当年和现在的“布袋院士”赵东元在一幢实验楼,他独立成组。刚开始时,实验室面积很小。他带领本科生、硕士生做实验,做出成绩,快速壮大。

但很多不那么强悍的教师,进入大课题组,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论文通讯作者究竟署谁的名字?大教授,还是小老师?往往,小老师还没有博导资格,甚至还不是硕导,于是只能“协助”课题组长带研究生,并分担课题组其他事物(报账、仪器管理)。慢慢地,他们评上了硕导,积累了教学、带研究生和发表论文经验,才升职。这在当时都是这样的,一个字,“熬”。

现在情况发生了改变。进校的有可观启动经费,有的还有学术头衔,俗称“帽子”。他们也遇到一样的问题:究竟是独立建组,还是加入别人的课题组?每个学校、院系,都有自己的“文化”。这打引号的文化,说的是做事的习惯和运行的氛围、不成文的规矩。

而且,情况也在不停地变化中。比如,在2008-2020年,一个院系引进的海归几乎全部是独立建组。然而,大的形势是有组织的科研,以及抱团发展(申请项目,拿学术头衔)。而海归个体的发展也有好有坏。即独立成组,什么事都自己来,也缺乏人脉支撑。

那么,现在的教师需要熬吗?我觉得,可以用一个字来更精确地形容,那就是卷——学生卷,老师卷;如果你不卷,只能被时代淘汰。

科研压力已经很大了。这时候,生活的压力呢?好的一方面,是工资待遇提高。而且现在生活条件好,购物方便,也可以借助电商。

以前课题组青年教师用自行车接娃,现在有很多青年教师有私家车。

但另一方面,带娃的压力更大了,因为娃(或者家长)也有个性化发展需求,比如参加素描班、舞蹈班、学钢琴、周末外出参观等。课本看似简单,但中小学考试题目有难度。不同的中小学也在比较。如果不对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期末成绩,但以后统考就会露馅。

计划生育政策刚开后,有的教师又生娃。孩子生病也是经常的事情。

职称评审专家、项目评审专家看的是理想化的情况、最终表现出来的理想化的情况,比如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内发表十多篇高档次论文,而不去考虑“这可能吗”。但事实上,教师不可能像自己当年读博士、做博士后那样没日没夜地做实验,甚至没有时间亲自做实验了。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现在有那么多的青年学子考研,也有很多研究生、博士后心心念念着“进高校”,以为当教师就是铁饭碗。而有些导师为了鼓励自己的研究生“出活”,往往会给他们“画大饼”,规划出一条“发高档次论文、出国做博后、回国任教”的路。

但是,真实情况是,现在进高校难。需要人才帽子。在有的高校,有帽子也要非升即走。

那么,对于青年学子来说,究竟有什么启示呢?我不想说一下“打牢科研基础”之类的套话,因为我不喜欢说套话。

青年学子可以开展灵魂拷问:我究竟适合成为十项全能选手或者传说中的六边形战士吗?我的SWOT是什么?我真的适合当大学老师吗?

在科研技能课上,有时候我会“敲打”学生——“别打自己太当一回事了。想一想:离开导师,你行不行?”

原因在于,有些学生自我感觉良好。文章是老师大修改的,甚至彻底重写的,最后发了好的文章。但找到教职后,在不理想的平台(条件)下做成成绩是非常困难的。

我课上说这番话,不是让学生“逃离科研”,而是让他们客观认识自己、客观认识环境。

往往,在很多课堂上给学生的交流只限于知识。学术报告,只限于交流科研进展。老师和学生很少在公开场合(比如讲座中)交流任教、教师的职业技能之类的。这些东西常常被人在潜意识里面认为不上台面。

一群学生完成着他们的学业任务,担心着发不出文章、毕不了业,他们走一步看一步。不知道院系教师层面的动向(比如推进了课程思政设计、举办了申报科研基金辅导报告)。

我问一些学生自己真的适合做“六边形战士”、自己究竟有什么SWOT,很少有学生说出。大多走一步看一步。还有很多人最初说自己想进高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申请。

其原因,在于读研时间那么紧,大家都“关注当下”,只是满足于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或者自我陶醉地想象出一条金光闪闪的大道后,又在实际行动上掉链子。

这样掉链子的事情有很多,比如上课不好好听讲、翘课、不按照导师的要求修改论文等等。

这使我想到,真正能走到教职这一步并走好的人,是不容易的,不但需要有很强的能力,还要有自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424478.html

上一篇:最近看的一些“课外书”
下一篇:春季学期,我的心情
收藏 IP: 202.120.235.*| 热度|

13 张俊鹏 贺海龙 刘立 王从彦 王安良 武夷山 王涛 黄河宁 王超杰 曾跃勤 王正庆 夏向阳 guest1380969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