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博文和博客获得“望道新传媒奖”的体会 精选

已有 5867 次阅读 2023-12-9 09:11 |个人分类:博客铅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微信图片_20231209083702.jpg

昨天,复旦大学2022、2023年度“望道新传媒奖”校园网络文化作品及新媒体评选颁奖典礼在光华楼102报告厅举行。我拿到7个奖杯、10张奖状。

(一)

我的作品《研究生导师通过网络发文等形式投身“三全育人”的案例》获得2022年度优秀工作案例一等奖。

《本科生做科研:如何更好地推一把?》获得2022年度优秀网络文章二等奖。

《硕士生如何选导师》获得2022年度优秀网络文章三等奖。

马臻的博客(科学网博客)获得2022年度最受欢迎教师新媒体奖。

《研究生导师以多种形式投身“三全育人”的案例》获得2023年度优秀工作案例二等奖。

《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寄语大一新生》获得2023年度优秀工作案例三等奖。

马臻的博客(科学网博客)获得2023年度最受欢迎教师新媒体奖。

还领到了上海市教委颁发的2022年上海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获奖证书3本(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

此前,《做科研的难点和乐趣》获得2018年度优秀网络文章三等奖。

《全面把握、因势利导:辩证地看待高校“网红教师”现象》获得2019年度优秀网络文章一等奖。

马臻的博客(科学网博客)获得2019年度最受欢迎教师新媒体奖。

2018年之前和2020-2021年,我没有收到征集通知,错过了评选活动。

(二)

微信图片_20231209085814.jpg

要说体会,其实你们可以从这些获奖的文章标题看到,这些文章既不硬邦邦,也不是随便写写的软文、散文,而是需要和“大学生”“大学”“研究生导师”相关。文章不但要面向大学生、教师读者,还要具有通用性,即比较general。

而且,文章还需要集中(focus)于一个现象、一件事、一个观点,即说什么东西就专门说什么东西,不能散。

这两年,我写过少量的散文,有的散文我自认为写得不错。这些散文的质量还可能在一板一眼的获奖作品的质量之上,也是我生命中期待写的文章,但这些散文是很难去参加评比并获奖的。毕竟,校园网络文化作品评选不是看文学写作。

我也有一些别的博文质量比获奖作品的质量还要好,但没能获奖。也许,一方面,评委不可能让一个人同时囊括很多奖;另一方面,每个人的审美标准和理解力都不尽相同,能否取得“最大公约数”是获奖的前提。换言之,博文的通俗易懂或者说能否让更多的人理解是获奖的前提。

当然,我并不是为了获奖而存在的。在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庞余亮的网课里,在直播答疑环节,当被问到副刊小散文和文学期刊大散文的区别,他说:散文发在副刊还是文学期刊,那是编辑的标准,不是文学的标准。他说,作者写作不能冲着编辑的标准去;冲着编辑的标准,走不远。作为文学爱好者,要坚持文学的标准,走的是自己的真心。

虽然我写的文章绝大多数都不属于文学作品,但庞余亮的话给我的启发是:不要委曲求全地去写符合评判者口味的文章;而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写自己想写的文章、适合自己写的文章。

(三)

图片2.png

每个获奖者的定位不同。在领奖现场,坐在我后面有一位光头的、长得像“天蓬大元帅”的网红Up,他在开场前拍摄现场的视频,准备回去剪辑后放在视频网站。也有一些年轻的学生做微信公众号,采用更加鲜活的方式。但我都不擅长这些,也没有时间做这些。

坐在我周围有一些医科的老师,他们从医学、医科的角度写网络文章、做科普,这些也不是我的专长。

从事医学的老师应该都知道“医学人文”,即学医的人也需要一些人文的知识,这样能够更好地与患者沟通。

还有一类人是辅导员,他们写网文也应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经常看到一些辅导员微信号发表辅导员写的工作经验、学生工作案例。

当然,还有一类人是各个院系的宣传队伍,包括老师和学生,主要是做微信公众号的。学生记者能够在微信号以及各类校媒发表很多文章,有的文章还会比较鲜活。

但我不可能像校报记者一样采访很多老师,也不可能喜欢写“场面上的事情”,比如关于开会的新闻报道。

总之,短视频我不会,微博我不看也不写,常规的新闻报道我也不写。这些都是别人的活动范围。我的活动范围是科教领域的博文。

(四)

微信图片_20231209085757.jpg

找到这种定位后,要打破思维定势。或者说,要更精准地定位。

举个例子:我曾看到上海市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征文,征集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和管理工作人员的相关文章。我就把《本科生做科研:如何更好地推一把?》投了过去。一位老师问我:你有没有指导过大学生参加过创新创业的比赛?

这个问题促使我思考:很多时候,人们具有思维定势,认为你有直接的经历才能写一个东西。但事实是,你完全可以作为象牙塔里的“教授级笔者”,从打引号的“记者”的角度去写文章。

而且,我发现人世间存在一个道理,那就是这个地方不行,总有别的出路。我的这篇文章并没有获得创新创业教育征文奖项,但获得了2022年上海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二等奖和复旦大学2022年度优秀网络文章二等奖。

这样的例子我还有很多。比如,2022年,我错过了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推选展示活动,也感觉自己没时间准备有针对性的展示材料;但是,花少量时间准备的《研究生导师通过网络发文等形式投身“三全育人”的案例》获得复旦大学2022年度优秀工作案例一等奖、上海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一等奖、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三等奖。

换言之,要找到一个施力的“角度”,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找准适合自己的活动平台。多参加一些征文比赛,还是好的。

(五)

微信图片_20231209085743.jpg

喜欢在网上发文的大学教师的比例不是特别大。

其实,在网上发文并不是很困难。我启发一下:

比如,你在九月份,在院系举办的新生入学典礼上作了发言,作了寄语,你完全可以把发言稿发在科学网博客。这样,一方面,你活跃了科学网博客,另一方面,你也能把自己想说的东西和别人分享。

再比如,研究生会邀请你给研究生作一场关于科研写作或者学术规范的报告。你完全可以把学生整理的录音稿放在科学网博客。或者,你可以在作报告之前或者之后根据报告的内容写篇文章发出来。

还比如,你参加毕业论文评审,感慨现在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怎么是这个样子的。在很有感触的时候,你完全可以写篇文章发出来。

再比如,你讲授“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课,你完全可以把上课内容写成文章放在网上。这样,你可以申报网文奖,还可以在后来申报课程建设项目。

现在,大学非常强调三全育人、立德树人。开展工作显然不能像平面一样是单一的,而是要立体的。比如说,你开设一门本专业的通识课程。如果需要申报“金课”,不能只是说自己完成了授课,还需要有别的东西,比如有慕课,有奖状,有教学论文,有教材,有和这门课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和科普文章。有些教师参评教育方面的人才计划,需要称述自己在立德树人方面做了什么。这时候,很多教师就会发现自己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写。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想要得到,那就必须付出。

我在平时,也会关注全国著名的辅导员办的微信公众号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文化联盟微信号,看看别人做了什么、写了什么,有哪些征文广告,看看别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案例。我明白:无论对于教师个人还是对于院系、学校,日常开展了很多琐碎的工作;可贵的就在于“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体系,形成标杆”。

当“连点成线,连线成面”,那么做过的事情就会显得更有意义。

今后,各级征文和网文比赛还会继续。比如,近期,第七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已经拉开帷幕,上海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再次开始。我相信,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部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一定会更加引起重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413069.html

上一篇:论文被退稿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下一篇:研究生和大学教师困在“系统”里
收藏 IP: 101.80.248.*| 热度|

13 贾玉玺 胡新鹏 张学文 科学网互动 许培扬 蒋金和 王启云 夏向阳 徐芳 汪运山 简小庆 张忆文 周忠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 2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