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研究生和大学教师困在“系统”里 精选

已有 8487 次阅读 2023-12-21 21:11 |个人分类:科研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微信图片_20231003085923.jpg

今天,《解放日报》刊登特稿《一个外卖骑手摔倒在冬夜街头后》。

特稿记者喜欢采访外卖骑手。在包丽敏的非虚构写作网课中,她提到一篇报道:上海一个外卖骑手在下雨天送单,经过一滩积水,触电身亡。她说,这个故事有戏剧性,也有社会意义:外卖骑手困在了这个由数据和算法组成的“系统”里,用自己的肉身来打一场电子游戏;一个偶发事件能映照出这样一个社会现象和社会群体的生存境况。

其实,困在这个、那个“系统”里的人还有很多。本科生困在绩点、保研、找工作的“系统”里,研究生困在论文、师生关系、毕业的“系统”里,大学教师困在申请项目、发表论文、晋升职称、各类考核的“系统”里。

矛盾的存在

“矛盾的存在”是一语双关。这既意味着“存在着矛盾”,也意味着“存在是矛盾的”。

在大学或者研究所,项目(经费)、研究生、论文,就像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它们中的任意两个,都可以用来回的箭头来连接。

第一组关系:没有项目,就无法“养”研究生;没有研究生就无法支撑项目。

第二组关系:没有研究生,就不能批量发出论文;发不出论文,研究生不愿意跟你做课题。

第三组关系:没有项目,就很难做科研、发论文;没有发出论文,就拿不到项目。

可见,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构成了一个“系统”。

大学教师要在大学“活命”,就得努力拉项目,包括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从某种角度来说,拉钱越多越好。但拉来了钱,总得交账,不能不劳而获。于是,大学教师需要“抓”研究生来干活。但问题是,有些项目(比如工业研发)和研究生的毕业没多大关系,无法写到毕业论文里去。

矛盾的存在,还在于:导师如果不使劲地push学生,不逼迫学生在高端期刊发表论文,导师拿不到项目、升不了职称、拿不到学术头衔、因为拿不到项目而招不了研究生。而如果导师使劲地push学生,不让学生毕业,那么将来也会无人报考。这是个问题。

而且,很多时候,研究生会陷入复杂的关系中。比如,做生物医药实验的,涉及和几个合作方开展合作,有时候也涉及实验室内部的多人合作。那么,谁署名第一作者?如果几个学生署名“共同一作”,那么毕业论文如何写?是把同一篇文章重复呈现在不同的毕业论文?

再比如,如果不跟别的课题组合作,很难在高端期刊发表论文。而如果和别的课题组合作,那出于“潜规则”,不得不把文章投到好的杂志,否则今后别人不会再和你合作。但这可能会导致论文发表不那么顺畅和及时。

懂了吧?读研究生并非像自己走进考场,做一张卷子,得到一个分数,而是面对风格和要求各异的导师,也面对千变万化的情况。在读研期间,始终找不到理想化的境界——较难找到科研点子,较难实现科研突破,不理解导师的种种意图,很难协调好职业发展和完成学业的关系;而导师也会对种种情况感到不理想。

理想和现实不一致

微信图片_20231221211755.jpg

生活和工作中理想和现实不一致的情况真的很多很多。就看你是否有高的容忍度,或者说,是否较真。如果你对周围的现象较真的话,就会发现很多“化学方程式配不平”的现象。如果你对自己较真的话,那么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做不成。

比如说评审一篇博士论文吧。理论上,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看,需要多少时间?恐怕得一个星期,而且不干别的事。但问题是:你真的会用那么多时间看这本博士论文吗?如果你真的用那么多时间看这本博士论文,那么,如果你这个月收到七八本博士论文怎么办?你来得及看吗?

再比如,帮学生改科研论文或者改毕业论文。假设导师真正认真修改,得花多少时间?如果这位导师同时面对几位研究生,他很难忙得过来吧?

面对领导或者上级交待的各种任务也是一样。有些事情,做了和没有做有很大的区别。花一点时间做了,就意味着这个板块就有了。但问题是:是需要花一点时间做一些事情,还是做到100分、1000分的程度?而如果你“平均施力”,每件事情都要“拿满分”,那你有那么多时间吗?

在理想中,大学教师的生活是有规律的、平缓的。然而,你会发现,有不同的事情“加塞”进来。当一个“机会”(比如申报教学项目、教材项目)飞过来的时候,你觉得应该抓住它,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而一旦拿到了这个“机会”,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压力更大了,因为人不可能不劳而获。

人是不可能违背客观规律的。客观规律说,Don’t bite off more than you can chew,但人总是贪婪地把一些“机会”“吃”进来。

谁来关心困在“系统”里的人?

近年来,报刊记者关注了困在“系统”里的外卖骑手以及运营失败的企业。也曾报道过大学“青椒”。但问题是:大学记者对高校了解程度还是不够的——达到深入的了解,得在大学待很长时间才行;而研究生、教师不大可能轻易地透露一些情况,他们也投诉无门。

有一些关于教育的学术论文把一个课题研究清楚了,比如研究导生关系。但问题是:这些研究有很多人看吗?能产生多大的社会影响力?能影响公众的决策吗?能影响相关部门的决策吗?

d87660ac5c75db54f3eed6f4ed426231.jpg

英国剑桥大学有一位教授(他也是我的一位同事的前导师)曾经写了一本关于科研界的书。书中有很多关系图,说明了种种利益关系和运作方式。比如:大学教授的工资是大学出的,而这些教授还为并非本单位的学术期刊审稿,这里面存在着怎样的利益链条呢?这本书的名字叫《科学的隐忧》。

真希望,有更多通俗易懂的文章,条分缕析地把大学的运行或者说“生产关系”说清楚。

真希望,有更多报刊非虚构报道,把大学的“隐忧”说清楚。

也真希望,有更多的研究生和大学教师,在避免情绪化宣泄的前提下,把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和“系统”的关系说清楚……

但做到这些,非常困难。因为,人在忙碌的时候,很难静下心来用“第三只眼睛”看自己的经历和自己周围的环境;而且,很多事情都很复杂,很难条分缕析;或许,自己人轻言微,说了也没人听,写了也没人看、没人care。

但是,我相信:把真相说清楚的文章,还是有价值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414838.html

上一篇:博文和博客获得“望道新传媒奖”的体会
下一篇:新书速递|《“知道”到“做到”:高校思政骨干讲案例》
收藏 IP: 101.80.248.*| 热度|

27 王涛 胡新鹏 贾玉玺 李毅伟 吴斌 卫文强 许培扬 武夷山 郑强 郑永军 汪凯 郭战胜 冯兆东 徐海波 张俊鹏 孙志鸿 逄焕东 王安良 王成玉 王启云 杨正瓴 姜春林 李东风 梁洪泽 刘梦桥 信忠保 xt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