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解放日报》刊登特稿《一个外卖骑手摔倒在冬夜街头后》。
特稿记者喜欢采访外卖骑手。在包丽敏的非虚构写作网课中,她提到一篇报道:上海一个外卖骑手在下雨天送单,经过一滩积水,触电身亡。她说,这个故事有戏剧性,也有社会意义:外卖骑手困在了这个由数据和算法组成的“系统”里,用自己的肉身来打一场电子游戏;一个偶发事件能映照出这样一个社会现象和社会群体的生存境况。
其实,困在这个、那个“系统”里的人还有很多。本科生困在绩点、保研、找工作的“系统”里,研究生困在论文、师生关系、毕业的“系统”里,大学教师困在申请项目、发表论文、晋升职称、各类考核的“系统”里。
矛盾的存在
“矛盾的存在”是一语双关。这既意味着“存在着矛盾”,也意味着“存在是矛盾的”。
在大学或者研究所,项目(经费)、研究生、论文,就像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它们中的任意两个,都可以用来回的箭头来连接。
第一组关系:没有项目,就无法“养”研究生;没有研究生就无法支撑项目。
第二组关系:没有研究生,就不能批量发出论文;发不出论文,研究生不愿意跟你做课题。
第三组关系:没有项目,就很难做科研、发论文;没有发出论文,就拿不到项目。
可见,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构成了一个“系统”。
大学教师要在大学“活命”,就得努力拉项目,包括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从某种角度来说,拉钱越多越好。但拉来了钱,总得交账,不能不劳而获。于是,大学教师需要“抓”研究生来干活。但问题是,有些项目(比如工业研发)和研究生的毕业没多大关系,无法写到毕业论文里去。
矛盾的存在,还在于:导师如果不使劲地push学生,不逼迫学生在高端期刊发表论文,导师拿不到项目、升不了职称、拿不到学术头衔、因为拿不到项目而招不了研究生。而如果导师使劲地push学生,不让学生毕业,那么将来也会无人报考。这是个问题。
而且,很多时候,研究生会陷入复杂的关系中。比如,做生物医药实验的,涉及和几个合作方开展合作,有时候也涉及实验室内部的多人合作。那么,谁署名第一作者?如果几个学生署名“共同一作”,那么毕业论文如何写?是把同一篇文章重复呈现在不同的毕业论文?
再比如,如果不跟别的课题组合作,很难在高端期刊发表论文。而如果和别的课题组合作,那出于“潜规则”,不得不把文章投到好的杂志,否则今后别人不会再和你合作。但这可能会导致论文发表不那么顺畅和及时。
懂了吧?读研究生并非像自己走进考场,做一张卷子,得到一个分数,而是面对风格和要求各异的导师,也面对千变万化的情况。在读研期间,始终找不到理想化的境界——较难找到科研点子,较难实现科研突破,不理解导师的种种意图,很难协调好职业发展和完成学业的关系;而导师也会对种种情况感到不理想。
理想和现实不一致
生活和工作中理想和现实不一致的情况真的很多很多。就看你是否有高的容忍度,或者说,是否较真。如果你对周围的现象较真的话,就会发现很多“化学方程式配不平”的现象。如果你对自己较真的话,那么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做不成。
比如说评审一篇博士论文吧。理论上,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看,需要多少时间?恐怕得一个星期,而且不干别的事。但问题是:你真的会用那么多时间看这本博士论文吗?如果你真的用那么多时间看这本博士论文,那么,如果你这个月收到七八本博士论文怎么办?你来得及看吗?
再比如,帮学生改科研论文或者改毕业论文。假设导师真正认真修改,得花多少时间?如果这位导师同时面对几位研究生,他很难忙得过来吧?
面对领导或者上级交待的各种任务也是一样。有些事情,做了和没有做有很大的区别。花一点时间做了,就意味着这个板块就有了。但问题是:是需要花一点时间做一些事情,还是做到100分、1000分的程度?而如果你“平均施力”,每件事情都要“拿满分”,那你有那么多时间吗?
在理想中,大学教师的生活是有规律的、平缓的。然而,你会发现,有不同的事情“加塞”进来。当一个“机会”(比如申报教学项目、教材项目)飞过来的时候,你觉得应该抓住它,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而一旦拿到了这个“机会”,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压力更大了,因为人不可能不劳而获。
人是不可能违背客观规律的。客观规律说,Don’t bite off more than you can chew,但人总是贪婪地把一些“机会”“吃”进来。
谁来关心困在“系统”里的人?
近年来,报刊记者关注了困在“系统”里的外卖骑手以及运营失败的企业。也曾报道过大学“青椒”。但问题是:大学记者对高校了解程度还是不够的——达到深入的了解,得在大学待很长时间才行;而研究生、教师不大可能轻易地透露一些情况,他们也投诉无门。
有一些关于教育的学术论文把一个课题研究清楚了,比如研究导生关系。但问题是:这些研究有很多人看吗?能产生多大的社会影响力?能影响公众的决策吗?能影响相关部门的决策吗?
英国剑桥大学有一位教授(他也是我的一位同事的前导师)曾经写了一本关于科研界的书。书中有很多关系图,说明了种种利益关系和运作方式。比如:大学教授的工资是大学出的,而这些教授还为并非本单位的学术期刊审稿,这里面存在着怎样的利益链条呢?这本书的名字叫《科学的隐忧》。
真希望,有更多通俗易懂的文章,条分缕析地把大学的运行或者说“生产关系”说清楚。
真希望,有更多报刊非虚构报道,把大学的“隐忧”说清楚。
也真希望,有更多的研究生和大学教师,在避免情绪化宣泄的前提下,把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和“系统”的关系说清楚……
但做到这些,非常困难。因为,人在忙碌的时候,很难静下心来用“第三只眼睛”看自己的经历和自己周围的环境;而且,很多事情都很复杂,很难条分缕析;或许,自己人轻言微,说了也没人听,写了也没人看、没人care。
但是,我相信:把真相说清楚的文章,还是有价值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