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培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fap 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退休教授

博文

80多年来在求学、教学、科研方面的一些亲身经历(一)

已有 2817 次阅读 2021-3-4 11:13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80多年来在求学教学科研方面的一些亲身经历

我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历史大变动和社会大变动时期;这些大变动必定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我的这篇博文只打算主要谈历史大变动和社会大变动对我的求学、教学、科研的一些影响,因为我对这些方面的影响体会较多。

写这篇回忆的目的是:1),对我的一生中求学、教学、科研的经历,自己做个总结,2)给我的后代留份历史资料,让他们了解我的经历和时代背景,3),对有兴趣要了解1930年代-2000代中国学校教育、学生求学、教师教学和科研情况的读者提供一份我亲身经历的资料。

1四岁开始识字五岁进小学

  1931年,我满4周岁之后,父亲就教我‘看图识字’,听父亲说,那时我可日识数字,故估计在入学前已识字数百。那时父亲是个商店职员他小时常聪明好学,但因祖父家庭人口多,无钱供他求学,只读过小学后便去当学徒。父亲对我的学习抓得很紧,这大概是由于他失学过早,把读书成才的希望寄托于我吧。

19322月,我刚满5周岁不久,就进了高安金川初级小学读书。那时高安县的规定是,儿童6周岁入学,但计算年龄不很严格,能算成‘虚’6岁,也让入学。我出生于19271月,农历丙寅年12月,过了春节,便是19272月,我的年龄就可算作‘虚’1岁;到了19322月,便 是‘虚’6岁。

金川小学教些什么课程?我现在完全记不起来了。从1988年出版的《高安县誌》看到一段记载:初小课程为“国语、常识、算术、模范公民、劳作”。那时在金川小学学习的情况,我现在也完全记不起来了。只记得,那时每学期结束时,校都在墙壁上张榜公布考试成绩名次。成绩为前三名者,姓名之上画一红圈,小学生戏之为‘带红帽子’,成绩为最后一名者,姓名之下画一红钩,小学生戏之为‘坐红交椅’。成绩位于后面的几名学生,如果有几科不及格,就要留级‘坐红交椅’者往往要留级。每学期我在成绩榜上的位置如何?也记不清楚了,估计是排名较前,但有戴过‘红帽子’。

    1930年代的小学学制是把小学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名为初小,学制4年;第二阶段名为高小,学制2年。因之便有两类小学,第一类只办初小4年,名为初级小学;全系公办,是义务教育性质。为什么义务教育只办到初小为止?可能是那时文盲多,义务教育要求低的缘故吧。第二类小学都设有初小和高小,学制共6年,名为完全小学。我家住在高安县城之内;那时在高安县城之内,设有4所初级小学,金川小学是其中的一所;另有3所完全小学,其中一所公立,二所私立。我之所以进金川小学,是因为这个学校离我家很近。

   我在金川小学只念了三年,第四年转学到高安育才小学我在金川小学三年的情况,能记得的已不多了。下面一件事,记忆却较深刻。大概是在1934年,金川小学原来的校长被捕,换了新校长,说是原校长贪污但具体情况清楚。有些年龄较大的同学在学生中串联援救,说校长被冤枉;学生在校外集会,提出罢课,并组织同学去监狱望,我也去过一次。当时高安有中共地下组织,地下党员常以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不知这位校长是否中共党员?不知学生的串联是否受地下党的领导?自1938年因躲避日寇入侵,我离开高安,以后就很少回高安,与金川小学的同学完全失去了联系,此事也就无从了解了。那时,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曾以江西中、南部为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反围剿’。高因进攻南昌,红军到过高安县城,以后没有来过。因之我在那时对红军了解不多。

1935年2月父母要我转学到高安育才小学,因该校只有秋季班,便跳班读四年级下学期(金川小学为春季入学,我只读完三年级下学期)。当时为什么要转学?现在我已记不起来了。最近查看《高安县志》,在<小学教育>一章中,发现有一段记述:“1935年推行保学制度,各保设立初等小学,联保(后改乡)设立完全小学。”(那时国民党政府实行保甲制度)。金川小学原为县立小学,1935年后要改为由保来管,教学质量会有所下降,估计这就是父母要我转学的原因。

育才小学是当时高安名的完全小学,教学质量较好。我还记得当年育才小学常在课外分年级进行常识测验比赛,内容包括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知识。比赛前老师印发一些补充材料,给学生阅读;比赛成绩与学业成绩无关,以学生的心理压力。但这种比赛既可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了解,又扩大了知识面。我进入中学以后,虽然我主要的兴趣在于学好数、理、化,但对历史、地理等课的学习也很关心,后来我的历史、地理知识也还算丰富,我想,育才小学的培养是起了作用的。在育才小学,老师教算术时,常讲解并要求学生多做一些应用题,如‘父子年龄’、‘鸡兔同笼’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学过代数后是很容易的,而对小学生来说则很困难;但它们可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应用所学算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626-1274954.html

上一篇:我被说成为一个‘民科’且被怀疑为‘假冒’退休教授
下一篇:80多年来在求学、教学、科研方面的一些亲身经历(二)
收藏 IP: 175.190.116.*| 热度|

8 刁承泰 范振英 张学文 张晓良 邵宇飞 傅晓明 姜校林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