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phant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lephantd

博文

导师,应该看远一点 精选

已有 7128 次阅读 2013-9-20 21:05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科研, 研究生, 人生

[人生就是一篇大文章,由多个相互联系的段落构成,每个段落有其应该沉淀的东西、有其应该阐明的道理。作为导师,应该协助二十多岁的研究生学会选题,收集素材,写好人生这篇大文章。]

 

 

考个资格证,找个教训人的职业,就成为教师了,俗称老师。其实,在普通老百姓心中,老师还有一个重要含义,那就是领引孩子步入知识殿堂,变野蛮人为文化人。就贫苦的农民、工人、打工仔和自由职业者来说,教师是下一代离开苦海,走向光明的点灯人。在这层意义上,教师就是师傅,就是导师。辛苦到了大学生,研究生,总想有个好的职业,而职业的前期训练、前期引领,就格外重要。所以,大学生,研究生都在找好导师

这是导师主导的市场,好导师就成了热馍馍。

什么样的导师算得上好?却有不同的看法。就业,社会关系太重要了,通过导师打开就业之门,是很多家长和学生向往的。打开这扇门的推力,很多,在部分家长和学生的想象中,行政职务很重要,因而,导师行政职务高低就是重要标准。我有个学生,毕业时报了大学的一个职位,笔试第一,面试被刷下来了,而“择优录用”的,是一副校长的学生。也许,我的学生不怎么样能干,也许,我的学生不太在意得到这份工作,但给我的打击不小。所谓打狗看主人,普通教师的学生,就是矮了一截。平时评个先进,给个奖,也是领导的学生先上。面对黑暗,为了生存,能够理解家长、学生的选择。

随着公正公开成为社会时尚,单纯的行政头衔,不管用了。比如,2012突然冒出的国家奖学金,我有3名学生得奖,奖金总额达8万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1431-643761.html );2013年,又来了国家奖学金,我又有2名学生中标。对国家奖学金的实施,出现了两个不正常:一是有领导电话通知我,要平衡(即我的学生…);二是平时高谈提高教学质量的头头脑脑,对此明摆着的质量,避而不谈。除了国家奖学金,这几名学生还得到学校的各种奖学金,也算解决了温饱问题!管他的,偷着乐,我和我的学生,这样想,这样做。(未完,登机了,回昆明再写!)

在公正公开的氛围里,一切都要硬梆梆的,对于硬不起来的学生,就难了。于是,在找导师时,不少学生问,老师能够给学生点什么?例如,一个月给多少生活费,或者参加课题能拿多少钱。不少大学,不要求导师给学生发额外的生活费。纵向课题,没有那么多钱可发。不少学生就去找有横向课题的老师了。这是导师变“老板”的根源,为了生活,或者说为了更好的生存,学生与导师达成一种协议:导师找横向课题,学生做,导师吃肉,学生喝汤,虽然汤的营养没有肉的多,肉汤总比萝卜汤滋润。不少学生吃人嘴软,被导师剥削得体无完肤,就为了哪点钱,周瑜打黄盖。

所有找我做导师的学生,都被告知:我这里不额外发生活费!有的不信,来了,很痛苦。有个学生,呆了一阵子,说是要学点为国家做贡献的事,走了!开始不敢说,后来见我一点也不生气,很高兴的。而且,随后,我还要给他们上课,没有什么面子上过不去的。可惜,这些学生,都与奖学金无缘。他们在三年研究生的生涯里,究竟有多少收入,不得而知。当然,他们可能参与环评、规划设计,为以后的职业生涯铺平了道路。不过,黄河东流水,再难上云天。在学生时代就以挣钱为标志的年轻人,就注定一辈子与钱为伍了。那些毕业510年的学生,拥有的,是钱、是车、是房,回归学术,没门了!

多年来,我对学生说,景观生态学要面对地球上一块真实存在的土地,作为“官僚”的管理者,怎样去管理好这块土地,不被无知地损坏,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学究”的研究者,怎样去探索发生其中的生态过程,为管理者提供最佳的方案。

把“科研”当作职业生涯,是一种生活,一种上等的生活。优秀的学生应该有这种考虑。科学研究,至少在我们的国家,是一种走进上流社会、服务社会发展的途径。很多科学家,在科学探索的幌子下,大把大把地化掉纳税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妹)的银子,成全了自己的房子、车子、票子,外加公款周游世界。但是,科研职业,或者素质,以独立思考为特质,可以规避人类的妄自尊大,也可以做到为人民服务。在这些烧钱的过程中,促进社会走向文明,就强国富民而言,比那些道貌岸然的“行政领导”更有效率,因为行政工作是个不需要思考的动作。退几步说,没有能力大把大把地烧钱,也会提供正能量给周围人一个好的影响。因而,科研,有着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社会)的效用,会科研的人,才会生活。

为什么大学里的“领导”要抢教授,为什么国家的政要们要出钱买院士,因为“领导”们曾经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要回归原本,当教授、当院士是他们的生物本能。

当然,不倡导学生都“科研”,能够进入行政部门,当个领导,很不错的。有人说,在我们这个社会,没有能力的人才读博士,走“学术”道路。我比较认同这样的说法,因为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荆棘遍地,坎坷无限。就是在大学这样被认为纯洁的殿堂里,也是“官”高一切。可是,看着那些步入知命年龄的高官咣啷入狱,很是不自在的,不能说是老师的责任,但至少是老师的教育没有到位,教书育人的第一要素就是练就受教育者不要触犯法纪。

所以,学生应该以科研为重。只要不饿着,就要搞科研。在三年或者更多年的研究生生涯中,用九成以上的精力,学会选题、收集素材、写出文章,体面地、像个学者一样地毕业,拿到应有的学位。对于那些确实没有什么科研素养的学生,把“学会选题、收集素材、写出文章”的过程,当作生活套路,甚至是谈情说爱的套路,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人生就是一篇大文章,由多个相互联系的段落构成,每个段落有其应该沉淀的东西、有其应该阐明的道理。二十多岁的研究生,是人生最精华的段落,是走向人生精华的段落。作为导师,应该协助他们看到后面的几个段落,看到后面的几个段落需要什么,在短短的三年里,“学会选题、收集素材、写出文章”,写好人生这篇大文章。

 

 PS:

    好导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基本生活,但是,在我的学生里,即便没有从我这里拿到很多钱的学生,也是我的朋友,乐着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1431-723544.html  )。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1431-726490.html

上一篇:橘子洲头中秋夜
下一篇:生死苦笑
收藏 IP: 182.245.132.*| 热度|

11 曹聪 严海燕 苏金亚 李明阳 陈楷翰 李宇斌 武昱 罗帆 胡瑞祥 彭真明 马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3 0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