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phant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lephantd

博文

户外课堂的诗情与远方 精选

已有 6453 次阅读 2020-8-22 09:57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我服务的大学,因为民族学和生态学出类拔萃,挤进了双一流大学行列。这两个专业千差万别,但共同的特质是走出教室步入乡野,在认识社会现实和自然现象的基础上,再“理论”提升,学研发展。

可是,遇到苦难的2020年,问题就多起来了。

我教的一门实训课,叫做《生物多样性调查》。课程的核心,是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获取)生态学数据。这些方法都比较经典,包括线路法、样线(带)法和样方法。课程宗旨是训练学生敬畏、保护、认识大自然的基础素质。课程内容是大杂烩,涉及陆生、水生生态系统的维管植物、鸟类、无脊椎动物,并聚焦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层次的出现机理、在景观层次的生存繁衍。课程场地是教室外,校园、郊外,我习惯称这些地方为户外。

为什么要在户外,还这样大杂烩呢?

因为,生物,就是在一个“大杂烩”的环境里存活下来,进而繁衍后代。例如,一只美丽的蜻蜓,人人喜爱。可是它的一生,要经过几次的“脱胎换骨”,小时候在水里,慢慢长大,成年了,要生儿育女了,就来到陆地上,也就是人们看见的美丽。什么样的水才能让它们有着快乐的小时候?什么样的陆地才能让它们安度晚年?什么样的人类活动才不至于影响它们的正常生活?为什么校园的水池里很少有蜻蜓?要回答这些问题,要全面认识这只蜻蜓,就不得不洞察水环境、陆地环境、人为环境。这就是生态学的复杂多样。

雨水充沛的盛夏八月,大江南北,多少家庭沉浸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喜悦之中。殊不知,艰辛跨越高考门栏进入大学殿堂后,并不那么简单。

疫情尚未消停,接触外人,就意味着传染疾病。

各界人士,就选择先进科技:视频网课,网课视频,视频网课,……,把病毒憋死在残留地,把知识散布在网络里。

医生不能与病人隔离,教师无法与学生远程。我的这门课,为实训课,不得不“面授”,不得不面临“人传人”的风险。每一步,都要谨慎,再谨慎。进校园不容易,出校园更困难。

但是,但是,我冒天下之大不韪,带着学生,那些怀揣西北、东北、武汉、北京身份证的学生,在教室、校园、山巅、湖边,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其间,要感谢那些也有点傻乎乎的同事、管理者、学生,敢于“同流合污”。参与者,是很揪心。签字放行的领导,一再叮嘱,不要学生接触外人;有的学生,内心渴望阳光雨露,身上却裹了一层又一层的防护物。好在,大部分学生,被大自然感染得忘乎所以,即兴吟唱,憧憬未来,欢呼雀跃在天地间!

户外课堂,很像踏青玩耍,有快乐,有诗意。翻弄花草枝叶,捕捉昆虫蜘蛛,观看水禽飞鸟。能行走会呼吸的人就能做的这些事情,尽然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而且还有老师带着、教着,实在吸引路人。可是,其间的科学道理,学术问题,路人难以理解,学生也模模糊糊。

90后、00后的孩子,天资聪慧,知识广博,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能说会道。专业知识也丰富,他们说出来的知识点,很多很多,作为老师的我,有的,闻所未闻。但是,在旱冬瓜大树下认不出旱冬瓜幼树,还有人提出旱冬瓜与(餐桌上的)冬瓜主要差别在哪里的愚蠢问题, ……,着实吓人一大跳。反应了只能吸纳知识碎片却不能应用知识构建屋宇的现实。老师尽是质疑的白眼,暗淡了学生的诗意;学生填满知识的头脑,激起了老的担心。

烈日下,被晒得红彤彤的脸颊;草丛里,被刮划留下的血痕;风雨中,瑟瑟发抖的身影;躺倒在草地上休息一会儿,肠胃就咕噜作响。这是户外教学的现实。

把零件式的知识点拼接起来,辨识摆在眼前的生命现象、生态过程。这是户外教学的精髓。

有人问我,为何在学生身上花这么多的精力?

我回答不了。但在我心中,应该是传承。想当年,也就是1978-82年,为了我们这些间隔多年后第一次凭考试步入大学殿堂的孩子,云南大学生态学的老师们,不也是这样辛劳,这样忘乎所以的吗!正是这些老师的付出,成就了我的学术生涯。

是的,我几年前就退休了。漂洋过海,到了天使之城,与自己的孩子过起“天伦之乐”的生活。可是,不经意间,得到通知,学校教务处说我曾经讲授的课程,学院报上去的教师难以胜任,还得我去讲授。于是,很不舍地离开孩子、离开Uni和Chuchu(宠物),回到熟悉的城市,回到熟悉的校园,以自带粮草的志愿者方式,继续着曾经的生活。

与年轻的孩子在泥泞里跋涉,在陡坡上攀爬,出了一身又一身的臭汗,虽然污染了环境,体内,却很清爽,心内,却很舒畅。

其实,现在的学生,很是多样化。有的,就仅仅为了一个学分;有的,懵懵懂懂地被忽悠到课间跟着走;有的,确确实实发自内心的喜爱大自然。

每个人,都有内心。内心的阴霾,内心的狭隘,内心的高远,内心的诗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千千万万父母含辛茹苦的动力。辅助那些胸怀高远大志的孩子,刻画人生旅途的诗情,走向阳光明媚的远方,是芸芸布衣“师者”应尽的天职。

(2020 8 22)  

 

IMG_20200820_205838.jpg

就因为那个奇特的雄蕊,得名老鹳草

IMG_20200814_110415.jpg

IMG_20200814_183113.jpg

只有湿足湿身,才能体会高原明珠的美丽 :滇池不是简单的池塘,是昆明的母亲湖

mmexport1597408202656.jpg

IMG_20200814_183347.jpg

看到的,不仅是鸟儿,更有未来

IMG_20200812_143820 (1).jpg

难以置信:这是亡命校园农药的雉鸡

qxlarge-dsc-1B72A532B483C7F0034F3D3BED5DBA9D.jpg

多看几眼,日夜相伴的校园鸟类

7c7a3a95e42a4600.jpg

山高人为峰

IMG_20200820_210024.jpg

IMG_20200819_131807.jpg

DSCN1044.JPG

竞赛:高地的花草,相识在今日

IMG_20200820_210222.jpg

IMG_20200818_152921.jpg

IMG_20200820_210420.jpg

IMG_20200819_103732.jpg

比一比,谁捕捉的虫虫最多、最奇特

IMG_20200819_104147.jpg

快乐凯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1431-1247394.html

上一篇:立秋
下一篇:秋夜
收藏 IP: 14.204.153.*| 热度|

13 武夷山 杜学领 康建 李哲林 张叔勇 黄永义 王安良 李东风 杨正瓴 范振英 杨卫东 强涛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15: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