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M1988012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ZM19880124

博文

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已有 580 次阅读 2024-5-29 08:57 |个人分类:社会热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数字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体现了数字时代的国家综合实力。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虽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面临一系列困境,数字经济推进过程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整个社会数字化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企业的数字化程度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决策到制造都可以做到数据驱动,如灯塔工厂、无人工厂等。但是,大多数企业数字化程度仍然较低,甚至有些企业仍没有迈入第一阶段,缺乏大量的数据应用。虽然很多工业互联网平台有赋能企业的能力,但是能够直接赋能的企业仍是少数。整体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现实情况。

一、问题和瓶颈

本文以上海数字经济发展为蓝本,探讨问题与对策。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字经济人才缺口较大,高层次人才比较短缺。高端数字经济人才和技术人才供不应求,制约了数字平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数字化人才不足,使得自身数字化转型缺乏支撑。特别是大量的中小企业缺少数字化人才,没有专职信息化数字化人员。由于数字经济在各行业迅速渗透,导致对数字技术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尽管学习数字技术的学校学生越来越多,但普遍存在缺乏经验或经验不足的问题。数字化专业人才“难觅”“匮缺”比较普遍。中小企业企业缺少数字化专业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数字化水平难以提升。企业经营过程中,如果缺乏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等技术人才,将导致企业无力开发和应用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数字化技术平台,从而极大限制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使其无法与数字经济发展相融合。在数字经济第一梯队企业方面,与北京、杭州、深圳相比,上海在数字经济人才创业环境、政策扶持、生活配套等方面有较大差距。杭州互联网工程师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第一位,主要是杭州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二)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新生产要素不足。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创新活跃,在产业数字化转型中塑造了诸多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引领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方向。上海的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已属国内前列,但是在云计算、区块链、平台经济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一些国内外领先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和建设国际数字之都的发展目标仍有距离。产业数字化是产业发展的较高级阶段,对生产要素质量要求也较高,例如需要既懂技术也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包含复杂生产实际信息的全量数据、风险收益匹配度较高的资本等。与一般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相比,培育这类高级要素的难度较高、时间较长、成本较高,本身即是要素市场上的稀缺品。在现阶段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以上各类要素不足的问题已有所凸显。

(三)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面临挑战,产业融合难度偏大。随着数据规模的不断增长,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成为数字平台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也需要满足相关监管要求。跨领域、跨行业、跨企业数据互联互通存在障碍,缺乏数据、数据孤岛、数据烟囱、数据墙等现象依然存在,企业数字化整体转型缓慢。数字平台企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面临挑战,涉及到技术整合、商业模式创新、合作共赢等方面的问题。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跨境合作的语言、文化、法律制度等多重挑战。对于利润水平不高的中小企业来说,如果数字化转型的实效难以覆盖较大规模的数字化投入,则自发转型的内生动力不足,可能导致产业链整体的示范效应和网络化协同效应不强。

(四)数字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化力量参与的架构不全、通道不畅。数字经济领域市场竞争激烈,新兴企业面临来自国内外各种竞争对手的挑战。缺少数字市场交易平台,影响数字市场供需双方高效对接;缺少市场化力量参与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规划政策和场景需求制定通道渠道等平台途径,造成政府研究制定数字化转型规划和政策市场化力量参与度不高。这些问题和瓶颈可能会影响上海数字经济领域内平台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支持措施,促进数字经济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相关建议

(一)建立健全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政府可以加大对数字经济领域的科研投入,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培养,为数字平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鼓励上海的数字平台企业加大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创新投入,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整合政府、院校以及行业资源,创新市场化力量参与的数字化人才支持政策举措,为数字化人才的引入提供鼓励性政策及绿色通道等,加大对人才培育的支持力度。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从数字化教育的角度出发,加快培养社会和行业所需的数字化人才,与企业对接。着力解决数字化人才分布不平衡的问题,通过内部提升和外部引入并行的方式引导人才流向。此外,还要建立数字化人才保障体系,避免人才流失。比如,加强在数字化关键人才引进时给予落户、住房、医疗保险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加大数字化技能的大规模培训,把数字化人才各类培训纳入职业培训政府补贴范围,加大政府对企业数字化人才培训补贴力度,提高数字化人才培训补贴资金;鼓励支持高校开设数字化专业,发挥高校对数字化人才培养主渠道作用,可以借鉴欧美韩日等国经验做法,大力推进“人才+产业+项目”培养模式,支持企业面向高校和职业院校开放数字化技能实践岗位,建设一批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培养教育和实训基地。

(二)以创新联合体为依托,继续加大引育并举,不断激活人才高地优势。上海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也是属于一线的人才高地,上海应该有效激活这些人才优势,培育和吸引更多的数字化复合型的人才,国际化人才;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着眼构建“高精尖缺人才、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雁阵格局。充分整合利用好高校、科研院所资源,构建数字创新联合体。加大对数字技术的研发和投入,组织重点高校和龙头企业共同打造数字经济创新联合体,增强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加快功能性平台建设,促进数字信息共建共享。依托5G网络、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云计算中心等,打造数字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海量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计算以及数据共享等功能。引进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培育省内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形成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数字平台企业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金融业、医疗健康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升级。继续深入推进高层次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主动寻聘潜在人选,“一人一案”推动人才引进;充分赋予企业人才自主认定权,通过清单化管理,指导企业引进产业急需的海外“高精尖缺”人才;在推动重特大产业项目落地同时,及时跟进人才落户、安居等配套服务,帮助产业项目实体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高质量人才。进一步加强自主培养的主渠道,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三大先导产业人才培养、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奖励、卓越工程师培养、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三)完善数字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加强对数字平台企业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监管,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确保用户数据隐私得到有效保护,增强消费者信任度。为扩大数字市场开放,破解城市数字化转型领域市场开放的制度性障碍,激发市场活力。营造一流的数字经济营商环境,保护市场化力量参与的合法权益,激发市场创造力,推进市场化力量参与城市数字化转型。建立完善城市数字化转型地方性法规、政策规划、实施意见、行动计划、制定过程中的政企沟通机制,听取市场主体诉求,保障市场化力量拥有知情权、建议权和参与权,提高城市数字化转型规划的科学性、政策的精准性和具体措施的实操性。加强上海与国际数字经济领域的交流合作,吸引国际顶尖的数字经济企业和项目落地上海,促进国际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共享。建议由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牵头,打造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平台,鼓励各类主体广泛参与,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创新成果保护、转化和分配机制。

(四)注重科技创新,促进区块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科技和产业的联动发展。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而数字平台企业需要不断升级技术能力以保持市场竞争力。布局未来智能领域,提升产业发展未来动能。一方面,在数字经济赛道上,可打造更具竞争力、更富科技含量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人工智能向未来智能升级。发挥上海数字化的基础优势,集聚一批优质企业,加快布局区块链应用、图像识别、语义识别等重点领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升级,布局未来智能计算、未来智能创新平台、智能机器体等。另一方面,推动人工智能融合赋能城区优势产业。努力育一批新生代“智能+”新业态新模式。拓展AI4S(AI for science),如AI+材料、AI+医疗),着力打造数字经济之外的经济增长新引擎,促进生命健康、绿色低碳等领域加快发展,使其成为区域经济新增长点。此外,还要加强新赛道和未来产业的生态营造,着力改变政府产业治理方式,形成能够适应新动能和未来产业发展的环境生态。

(五)激发传统产业的创新活力,建立健全企业、科研机构等“产学研”合作机制。完善数字共性技术“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完善数字关键技术研发创新的“赛马”机制,强化数字技术的科技创新,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支撑。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技术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研发平台,深化“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张江国际脑库”“智慧情报”“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长三角技术市场协同平台”等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开放共享,为市场化力量参与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在传统商业模式中融入数字技术以打造“新模式”。通过设立各类扶持基金和研发基金,鼓励传统产业结合自身业务特点主动研发数字技术,发挥数字化引领创新的先导作用,推进其技术、业态和管理全过程创新;依托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高端软件、智能硬件等产业链的融合优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7328-1436030.html

上一篇:深化对法合作,推动中法生物医药国际合作提质增效
收藏 IP: 112.64.19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08: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