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跑线,真的很重要吗?
清明假期,一部高评分的印度电影《起跑线》在国内上映,引起不小的反响。《起跑线》讲述了一对印度新晋富豪为了让孩子获得优质教育资源而努力奔波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通过不同阶层的生存现状对比,不同阶层的教育现状对比,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把“教育是阶层的特权”的本质揭露得更加赤裸,电影在揭露现实之外,又给了一个理想化的结局,引发人们对于教育问题的深层次思考。这部电影居然能从教育的环节,深入到阶级固化的议题,把教育的现实问题直白的表达出来,然后通过角色塑造去表达导演的价值观,并且还将这样沉重、严肃的内容,拍的妙趣横生,又掷地有声,印度电影人这种在娱乐中探讨社会问题的能力,真令人佩服。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原来印度人也有着我们非常熟悉的观点,中国教育的痛点居然被一部印度电影展现得淋漓尽致,着实令人佩服。当我们还在惊叹于印度电影高水准的同时,教育话题再一次引起人们的热议。虽然电影讲述的是印度的故事,我想中国的家长对于孩子择校的关注程度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看过一篇文章《牛蛙之殇》,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为了孩子能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在孩子刚3岁时,便开始“牛蛙模式”的教育。从此,孩子被剥夺了童年所有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马不停蹄奔波于各种培训机构。为了赢得这场 “牛蛙战争”,家长用高剂量、高添加的饲料催着孩子长大。结果,孩子不堪重负患上了抽动症,未能进名校。不得已,全家决定用移民来改变孩子的求学命运。
一、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比赛
“不要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到底谁用得最多?其实细细一想,无非两个行业,房地产和培训机构。再细细一想,感觉所有的原因就不言而喻了。“不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其实是一个荒谬的论断,如果将人生比作赛场,那一定是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起跑线”的意义并不大。
吴军在《大学之路》的书中有一个段关于教育很有趣的比喻:看过马拉松比赛的人都知道,在起跑的那一瞬间道路是很拥挤的,但是当1/4赛程过去之后,选手们彼此的距离就拉开了,在起跑时占得的那一点便宜到这时早就荡然无存了。很多中国的家长都在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方设法让孩子在起跑线就尽可能的抢位子。但其实,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得那么拥挤,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发愁怎样找一个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因此,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笑到最后的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学习的兴趣和广泛的知识面是自我教育长久的关键因素,此外,没有良好的通识教育,一个人的事业发展就不会有后劲。当我们大学毕业以后,我们的同伴大部分不会再坚持学习了,只要那时候你还在不断的完善自己,你就能够赶上并超过很多人。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可能所有的选手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也不见得站在最前面的就一定能赢得比赛。培养坚持跑步的兴趣和持久提升的耐力,才是人生制胜的关键。
二、成绩好是否一定等于人生赢家
前几日,陪同一位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的同学再次办理了休学手续,这是一位大二学生的第二次休学,看得出父母和她的脸上都写满了忧伤,我的内心也焦灼万分。孩子平时成绩不错,很希望把大学的课程顺利修完,可是病情的反复,已经让她难以为继,家人十分担心她的状况,不得已选择回家治疗。据了解,这类心理疾病很有可能面临终生服药的局面且复发率极高,我不由得心里一紧,为孩子未来担心。
近些年,大学里因为心理问题休学的学生并不罕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显的原因其实从某种层面上讲与“温室教育”不无联系。过渡的缺乏挫折教育,使得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弱,心里不够强大,抗风险意识不足。
上大学前,基础若不够扎实,缺乏后劲,习惯、人格、情商培养也不够,这些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未来。在大学当老师,看了太多的学生“虚度光阴”“通宵达旦游戏人生”,很多大学生对未来、对自己、对学业、对人生、对周遭充满这迷茫与困惑,缺乏独立思考,自理能力不足,独立生活技巧缺乏,社交礼仪缺乏,为人处世失当,他们曾今获得的起跑线优势早已在大学四年里“挥霍殆尽”。而有些同学,他们虽然没有考上很好的大学,却能够抓住了四年时光,默默付出,实现反超,成为一个个卓越的个体,或许在大学之前他们并不出众,读完大学之后,他们足以出类拔萃。大学这四年对人的改变有两个方向,有些人向上,有些人向下。
三、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这条“起跑线”指的就是孩子接受的教育,而不是选择的学校。不一定你进入了好的学校,就能够在社会上取得成功。好的学校不等于好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好的教育。有时候我在想,到底是学生塑造了学校还是学校培养了学生呢?好的学校更多的是由好的学生撑起来的而并非培养了更多的好的学生。
如果说学校的教育我们有权利去选择,有能力靠自身努力去改变,那家庭教育则由出生所决定。我们今天所过的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说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家庭教育给予人思维习惯、生活习惯、价值选择、能力提升、个人素养培养、兴趣爱好等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微妙的影响,这些影响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逐渐被放大,后来接受到的教育更多的是起到助力的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家庭教育。
一个人为什么来读大学,他期望在大学里获得什么,和他在进大学前的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高中阶段的教育并没有让很多问题仅在一次高考中显现出来,到了大学反而日益凸显。家长在高中阶段对学生持有那些态度,进入大学阶段这些问题便会集中的爆发出来。大学对于一个人外在的塑造作用正在减弱,或者说对个人的影响和改变的作用有减弱的趋势。
不知道坚持“起跑线”观点的家长是怎么想的,他们自己的人生经历难道还不足以给他们以启示吗?我想我们身边在社会上最成功最卓越的一批人或许并不是当年学习成绩最好,最讨老师喜欢的那一位吧,毕竟社会的游戏规则和学校里的游戏规则可是“大相径庭”的。
因为在高校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缘故,四年间我有幸完整的观察并跟踪调研了140名本科生,通过调查发现,这140名大学生的在校表现、学习能力、处事能力、以及今后的职业选择都与其所处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宏观分析来看,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生的家庭决定着这个大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家庭教育良好的学生往往在校园内也会有出众的表现,待人接物更加自信;来自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因家庭观念的制约,往往在职业选择上更趋于保守,思维习惯也较为局限;心理问题、学业问题的学生多与一些“问题家庭”“不良成长环境”有关系,父母对于大学教育理解的偏差也间接会干扰其子女在大学里的生活学习。近几年大学生的整体状况中,还有一个日趋明显的现象:大学生中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比例正在逐年下降,贫困大学生的整体学业刻苦程度也正在逐年下降,很多人在大学不是在“读书”,而是为了“生活”。这中现象并不是反映着社会的收入水平在提高,却反映出贫困家庭中孩子考取大学的比例在下降,“读书无用论”正在悄无声息的影响着一些贫困大学生的价值定位。
近些年来随着财富差距的逐渐拉大,新型中产阶级的出现,使得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差异性开始显现,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首先体现在家庭教育上。家庭教育才是决定孩子能够成就未来的决定性因素,父母的眼界、水准和高度,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天花板。格局太小的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限制。他们无法给孩子展示世界的广阔,只将孩子局限在自己的精神高度里。
教育,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模样,而是帮助孩子把优点发挥到极致。父母要想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与其疲于奔命的择校,不如好好修炼自己。
四、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很多人认为孩子接受了好的教育,才能具备强大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机制中获得先机与优势。但却忽视了,教育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对知识的渴望比硬生生的获取知识要重要的多。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在父母陪孩子写作业,深夜大吼的时候;在看到孩子某次考试一塌糊涂的时候;在被熊孩子气得要吐血的时候;在被老师训得抬不起头来的时候;父母真的很难淡定。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一对比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就更焦虑了。每一个父母心里都住了个模范“别人家的孩子”。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敌人“别人家的孩子”。
浮躁功利的社会,攀比心、虚荣心让这些做父母的不得不焦虑,不得不一手拿着鞭子,一手连推带拽,让孩子从小就不停向前奔跑。很多时候,他们还没有想清楚为何奔跑,便已经冲了出去。他们不在乎比赛的内容是什么,不在乎起跑的时机是否合适,只要能够抢得先机。有时候家长的用力过猛,累坏了自己,也伤害了孩子。局外人看来,岂不可笑?
而现在的教育是抢跑,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上中学的课,到了大学里,反而要补幼儿园该学的东西,比如行为习惯、人格培养。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那些曾今抢跑的孩子,放在时间的长河里来看,也并没有超前。而按部就班,脚踏实地,也未必会输,甚至可以步步为赢。
如果成功有捷径,那么按部就班一定是其中的一条。
让孩子按部就班地成长,是父母最大的成功。
每个年纪都有每个年纪重要的事,有些年纪是玩,有的年纪是读书,有些年纪是恋爱,有些年纪是工作。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在什么阶段,就让孩子做他该做的事情。
站在一个大学老师的视角来看待“按部就班”的教育,我想那就是“德育比智育更重要”,良好的品格比勤奋努力要重要。如果教育培养出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我到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按照自己的天性成长,哪怕慢一些,哪怕经受一些挫折,哪怕并没有事事如意。
孩子的成长,很像养育幼苗,需要循序渐进。
按部就班,不一定抢得先机,也能步步为赢。
人生如阶梯,一步一步往上走,才最稳健。
PS: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加油!
我们选择不了出身,也选择不了阻碍在我们前进路上的现实困境。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前进的方式,是跑?是走?是爬?还是原地不动?但不管怎样,请不要随意对自己说,我的人生就到这里了。人生就像是一场远行,或许我们前半段的道路泥泞不堪,但也请风雨兼程。相比于那些顺风顺水的人,我们无非是走得累些。最多是在登上顶峰之后,我们精疲力竭,但我们确信看到了世间最美的风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