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由忙忙碌碌,走向无所作为
作者:仝泽民
高校辅导员工作繁杂而琐碎,忙碌的工作状态早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同事之间茶余饭后,偶尔也会抱怨一下:感觉工作总也忙不完,只要坐在办公桌前,就会有干不完的事情。有时候,从早到晚,忙忙碌碌,疲惫不堪,连吃饭睡觉都成了将就,大量的个人时间被占用早就“习以为常”。我不禁会想,难道这就是一个辅导员应该有的工作状态呢?是不是我们再忙一些、再努力一些,就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工作成绩呢?是不是我们越忙,学生们就越受益?老师很忙,学生也很忙,是大学应该有的样子吗?一切看似合情合理,其实也不尽然。
无目的的忙碌,只是自欺欺人罢了。从某种层面上讲,有些时候所谓的“勤奋”不过是展示给别人看的一种姿态,满足内心的一种渴求,寻求自我的一种安慰。老师,是一个讲求奉献的岗位,但并不是所有的“傻傻付出”就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并不是付出了“时间”就能够得到预想的“效果”,并不是一定很忙才能够把工作做得很好。教育,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工作,思想上的引领与启迪,需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如果凡事匆忙,学生接收“操之过急”,很多教育理念的传达反而如“过眼云烟”,看似一切“热热闹闹”,回想起来“四体疲惫,头脑空空”。其实“忙忙碌碌”不应该成为评价一个人工作成绩的标准,工作效果远比工作过程更重要。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求学如此,用在工作中也不例外。明朝末代崇祯帝以“勤奋”而闻名,但视野局限,管理无术,他一人虽忙至死,却也无力回天,大厦之将倾,“忙碌”不过是自己的政治秀罢了;汉家文景时期,主张的就是黄老之学,万民休养生息,官僚各司其职,帝王悠闲垂拱而天下治,可见“不忙碌”一样可以开创“百年难有之盛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限的精力驾驭超负荷的工作,很难将所有的工作面面俱到,保质保量。时间对于每个人也都是公平的,如何合理的花费时间,却考验着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
教育和管理,都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人们都将教师称为辛劳的园丁,话虽如此,但“园丁”的忙碌与“花朵”的成长速度并不成正比,有些时候甚至“过犹不及”。在日常的工作中,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例子,有些学生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却没能如愿,大量的精力被其他琐碎的事情所分散,该忙的没忙到,不该忙的瞎忙活。无效的时间管理,导致花费大量的时间,做了些毫无意义的事;没有章法的管理措施,等同于“无用功”,即使付出时间,也收效不大。人生几何?生命有限,不如省下精神来做点务实而重要的事,少一些途慕虚名的自我放逐。有些工作并不会像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托举的巨石,你不努力就把你碾压;而生命中却存在一些事情,你不成长,就很容易与时代脱节,教育就是其中之一,教育者千万不要由忙忙碌碌,走向无所作为。
教育需要大视野,管理也要有大格局。我们需要提高生命的格调,超越当下,超越岗位,去思考未来,去思考教育。工作再繁忙,也需要停下来多思考多总结;忙里也要适当“偷闲”,适当学会拒绝,培养一种兴趣爱好,给生命以修养之机,为更好的付出与索取奠定基础;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把锻炼身体作为一种休息;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在不同类型的工作间寻求转化,适当提高工作效率。合理规划生活与工作,划分阶段性目标,合理取舍,科学决策:明晰,哪些工作需要花费完整的时间细心去做,哪些工作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零星的空闲去做;哪些工作只需要低标准完成即可,哪些工作需要高标准严要求完成才行;分清主次,做好决策,选好方向,再着手工作。
漫无目标的忙碌,还不如保持一份清闲,养精蓄锐,待时机尚可,再厚积而薄发。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一阵来,生命需要与自然融合,从自然中获得启迪与滋养,眼下的工作再繁忙,也需要适时给自己片刻的清闲。去聆听、去追忆、去观察、去欣赏、去思考、去享受、去生活,把握当下,爱上工作,你才能够游刃有余。前路漫漫,需要认准目标,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赶路的时候,不妨驻足片刻,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这并不耽误行程,反而增加身心的愉悦,更好的赶路。
埋头在繁忙的工作里,就像在一片汪洋大海中泅渡一样。沉浮于汹涌混沌之中。如何泅得出来?每次接手新的任务都感觉是对生命的一种威逼。以前总觉得很多活忙完了再考虑,现在却认为必须考虑清楚的才去忙:生命有限,面临决策时,必须自设禁区,否则将是时间的泻漏、生命的破碎,从一生的孜孜不倦走向一生的无所作为。每天不管再忙,都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的工作,哪些需要改善,哪些需要提高,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需要用成长的方式来解决。懂得取舍,让生命得以自立,让管理游刃有余,其实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思政教育工作需要一种思想定力,辅导员不可自己乱了方寸。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