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yanw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yanwu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博文

学科交叉中的比较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之可行性探讨(2)

已有 2682 次阅读 2012-4-10 20:31 |个人分类:学科建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可行性, 比较文学

 二、比较文学意义上的理据:

    比较文学研究的这种文化对话机制可以有效地从多元文化视野,考察作家作品的艺术形态,表达研究主体的独到见解。比较文学作为文学研究中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在当前的中外文学研究中得到最广泛的运用,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理念。

    比较文学最基本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比较的理念。从前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者,往往就作家论作家、就作品论作品,因此许多时候我们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样的视角如果能够集中于深入对象,也并不是不可以存在。然而,真正要认识到一个作家与作品的价值与意义,还是在将其放在与他者的比较之后,才会有更准确与更深入的把握。比较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确不是由于比较方法的采用,然而比较文学最为基本的理念还是在于比较二字,也就是说在比较文学研究者看来在自我之外要有他者的地位,要处理好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正因如此,比较文学的多元视域才能建立起来,才有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同一个作家与作品的可能性。

      二是跨越的理念。比较文学研究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跨越性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跨文化、跨语言、越国家与跨学科,不是要求研究对象同时要跨越四个方面,只要能够跨越其中的一个方面,就可以体现比较文学的跨越性。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如果研究的对象没有跨越性,就不能构成为比较文学研究。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四个跨越。比较文学的跨越性,主要体现在丙种民族文化的跨越,即我们研究的对象只要是两种文化的跨越,就能够体现出独立的比较文学的意义,即认识到两种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因为这是两种文学存在可比性的基础,两种以上的文学之所以存在各自的价值之最根本的原因。在四个跨越中,跨国家与跨民族并不说明实质性的意义,或者说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跨越。从一般的意义而言,只要跨越了语言也就跨越了文化,然而也不尽然,比如英语世界中却存在多种多样的文化。因此,跨越性的理念其实就体现在跨越文化上,只有跨越文化才与文学的不同特点产生密切的联系。

     三是整体的理念。
比较文学研究与从前的传统文学研究方法相比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整个世界的文学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不是象从前那样只注重个体的作家作品及其其他文学现象,那样的研究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为只有将整个世界的文学当成一个对象,才有超越二元以上的比较方法的产生,才可能将一个对象放在与其他相似对象的比较中进行认识与分析,只有这时比较文学才产生了。比较文学学科的三个大的方面,即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具体体现在中国语言文学各门课程的交汇上。比如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关系,西方文学与东方文学之间的关系,不是影响关系就是平行关系;语言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文艺学、民间文学、人类学、宗教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跨学科的研究。如果我们能够将所有的课程所讲的内容联系起来思考,发现了相互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在做比较文学的研究了。比较文学可以做个案的研究,并且最好是从个案研究入手,但这种个案与从前文学研究中的个案是不一样的,它是由两者或者两者以上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而整体却是比较文学的一种基本观念,比较文学研究者就是讲联系、关系、交叉与汇通,就是要以自己的努力来追寻这种联系、关系、交叉与汇通,最后寻求到世界文学构成的基本规则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四是变异的理念。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中有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与形象学,最近几年中国学者又提出变异学或者叫变异研究。平行研究也许是一种静态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于两个以上的作品进行审美的发现;而影响研究中的流传学、渊源学与媒介学中,都着重于对其中种种变化因素的探讨。变异研究就更是如此了,其研究的对象就是变异的过程、方式、成因与价值。所以,我认为变异也就成为了比较文学的一种基本的理念。中国最古老经典之一的《周易》,其实就是讲变易之理与变易之道的,虽然此变异与彼变易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但却是一致的。比较文学不仅要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之变,也要研究在这种之中或者之后而产生的。这就体现了一种观念,就是世界上许多民族文学之间是有联系的,在这种联系中会产生变与不变,会发生异与不异,而文学作品与作家之意义与价值,往往就体现在这种里。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每一个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价值,平等对话是世界文学发展的基本道路,也是世界文学构成的重要方式。(以上资料摘编自比较文学探索,中外文学讲坛等资料,邹建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7113-557757.html

上一篇:学科交叉中的比较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之可行性探讨(1)
下一篇:跨文化中心<比较文学>学习月活动安排
收藏 IP: 218.199.20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2 1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