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SH6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SH62

博文

基金评审有感 精选

已有 9254 次阅读 2012-5-31 22:4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基金, 评审

                  基金评审有感

                   2012年5月31日午夜

    今年的基金评审终于结束了。今年收到两个处三批项目,共23份,这和往年比还少了三分之一,往年都是收到三个处近30份。进入五月我就忙得不可开交,28号完成一份书稿清样校稿,29日晚才开始有时间评审。

    总体上感觉,今年的稿子大都不错,几乎没有太差的稿子,因此审起来就很累了,必须详细去看才能分出高下。大体可以分这几类:

   第一类:稿子创新突出,提出了明确的科学问题,各部分写的也恰到好处,有前期基础,有初步科学发现,思路明确,这样的稿子不得不给优先推荐,一般会占十之一二。

   第二类:创新明显,有特点,但不是很突出,稿子写得也内行,找不出大毛病,前期基础也好,课题有连续性,这样的稿子没有理由不支持,但达不到优先支持的程度;这样的稿子占有十之二三。

   第三类:有创新想法,也有特色,总体不错。但写得有毛病,可上可下,些许毛病可能最后沦为被否决。占十之二三;

   第四类:那是真的不行,或是没有创新,或是写的糊里糊涂,这些好处理,不需细看就可以找到大毛病,看一遍就可以否决的。这样的也是十之二三。

   最难的就是第三类,按基金委规定,支持率有限,必须找出第三类的,要细看才能找到根据,没根据就不好否决。

   常见的毛病如下:

   (1)立项依据:这部分是要写为什么做,要简洁,不要过多,写多了读者就糊涂了。有些写的没有逻辑,常识写的过多,空话写的多,让人动心的观点和数据少。有些不提国内研究情况,一篇国内或中文文献没有,对国内情况视而不见。评审人多为国内专家,这些错误当心吃亏。

   (2)研究内容部分大谈为什么做,怎样做,用什么实验做,几乎重复了立项依据、研究方法、实验手段等各部分内容;或者研究内容就是一个工程项目,根本没有科学问题,对一个工程或工艺从头做到尾,不知道基金要凝练科学问题,要围绕工程中凝练的有共性的、解决为什么的、科学问题。实际上这部分就是要简洁地告诉读者你要做哪几件事。

  (3)研究方案要描述怎么做。比如用什么方法(理论的、模拟计算的、实验观测的),用什么实验、什么仪器设备,工作逻辑顺序(所谓技术路线,最好给框图)。

    但有些人在研究方案部分又重复了研究内容;可行性写的都是单位有人、有房、有车、有设备,就是缺钱!几乎没提过有什么研究难点关键技术怎样解决,有何测试难题如何解决,有何理论是否可以解决。

   (4)特色与创新点部分,有人写的都是特色,没有提到真正的创新,或将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又写了一遍。

   (5)经费上,重点应是实验、测试、分析、计算;能源动力、差旅会议、办公、材料费要合理,用多少别人是可以估计的;可以写少量仪器设备和实验室改造,自行研制可以稍多;国际合作、人工劳务费要用好15%政策,管理费固定的5%。可是有人写了很多能源动力费,或写了过多的材料费,或写了很多仪器设备费,但不少人国际合作费空,劳务费只有5%。

  (6)还有些其他不适之处,例如项目写的特别大,内容写得特别多,人也写得特别多。其实基金有限,只支持具体有限内容,这部分做完了可以以后再申请下一部分。有些将表格填得满满的,或写了很多教授,其实大家都知道,教授多了就虚了,工作人员三两个就够,关键要配合好。研究生也不必太多,各有一两个就够,这是告诉人你有什么类型研究生可以参加,他们中一些人可能课题启动不久就毕业了。一个面上项目不需要太多的人,关键是能实在参与的。

    可以看到,高水平单位一般稿子写得普遍好,不管学术创新水平如何,他们的错误确实少,写的内行。非研究性大学或机构不会写的多,虽然有可能有不错的创新思想,但因为稿子错误很容易被划入第三类,容易被否决。今年有大学统一请外单位专家改稿,起码他们很多年轻老师学会了怎样写稿子。值得。

 

不平静的江湖



基金申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2820-577179.html

上一篇:工程中心十年纪念研讨会
下一篇:丹麦友人Joachim Danckert教授来访
收藏 IP: 60.17.20.*| 热度|

14 戴朝华 喻海良 李璐 徐长庆 朱志敏 石锋 周真明 曾荣昌 蔡庆华 袁有录 杨正瓴 mb0x fansg songhongw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