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很久没写博文了,科学网的阅读量不大,但网络社会的转载量太大了,之前随意写了篇保研被学生放鸽子,直接就上热搜了,科学时报,南方周末等不少媒体都联系采访,我直接就匿了。后来又写了一篇研究生招生应该注意什么,科学时报的记者又联系我采访。我不想上热搜,也不想出名,只是想静静的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但现在百度我的名字,出现的全是被引用的报道,都没有经过我的任何许可。本来去年年底想写点工作总结的,但很怕被转载,所以就忍了。最近很忙,但忙中偷闲写点总结吧。
转眼间来华科已经快四年了,去年年底已经过了三年的首聘期。大学的模式和科学院有很大的区别,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难处。华科的牌子很响,平台很好,但其中也有不少的无奈。这四年的工作业绩不算突出,但自己还算努力。毕竟身处武汉,疫情偷走了我们大半年的时间,能够满足考核条件已算庆幸。但话分两头说,我从来不太care合同的指标,一直以来都是按着自己的节奏在往前走。虽没有突出的贡献,但考核结束就莫名其妙降了大半工资,还是让人挺心酸的。人到中年不如狗,上有老下有小,闷着头做事,昂着头看天,这样即便有眼泪,谁也看不到。
做科研,经费是头等大事,这几年承蒙同行专家的认可和支持,先后拿到一个面上和科技部项目,都不容易,尤其是后者。去年大半年的功夫都花在这里,从调研、沟通、组织、准备等等,花了无数的时间,好在去年还没有承担本科生的必修课,让我可以肆无忌惮的加班熬夜。通过加班熬夜很明显能够发现,人到四十身体机能就开始逐步下降了,熬一次大夜就得缓很久,不然头疼欲裂,这是以前没有过的感觉。不过好在我的睡眠质量很好,躺下就能打呼噜,唯一的后遗症是老腰疼的毛病发病率明显增高了。非常非常感谢同行的认可和支持,让我一个没有任何国家人才头衔的普通教授能够因此在华科立足,这对我相当不容易,有了项目的支持,至少在未来五年内我可以安安心心的做好科研,肆无忌惮的加班熬夜,做一些有趣的工作,培养一批青年学生。
有了经费没人是不行的,在高校想要组团作战,除非是杰青以上,不然真的挺难的。高校做科研,最缺的是技术支撑人员,或者说高级工程师。工科的科研难免会有动手的实验,但大多数的教授们都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科学院系统有专门的技术支撑人员,科研人员只要有好的想法,他们会帮你实现,各有所长,效率很高。但在高校,团队最不缺的是研究生,也只有研究生。所以只能靠学生去做具体的工作,这样对能否招到优秀的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这几年最为遗憾的是浪费了两三年的博士指标,我们学院90%以上的博士都是直博生或者转博生,过去几年虽也先后有学生报考我的博士,但各种原因导致最终都遗憾没有录取。今年电科院诸老师介绍了她的一位硕士毕业生,报考我的博士。学生很优秀,清华电气本科,硕士期间主要做超导能源管道,和我的工作是小同行,来了以后可以熟手上路,让我非常开心。今年的硕士招生情况也不错,本校保研生一名,另一名也是本校电气应届本科,笔试在我们实验室第一名,但主动联系想读我的硕士,让我也有意外欣喜。今年我在华科指导的第一届硕士生已经正式毕业了,三位硕士分别去了广西电科院,南京南瑞,深圳一家芯片公司。这三位同学学习期间全程经历了疫情,让学习出现了断断续续,也让我的培养出现了诸多纰漏。无论如何都正常毕业了,虽没有做出突出的成绩,但每位硕士生都能在应用超导领域的主流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也算很不错了。
文章方面,课题组中我一直强调,我们做科研不是为了发表论文,只是顺带的把我们有意思的工作发表分享而已。在科学院时,硕士生很难写出英文文章,当时我也还算年轻,自己培养的博士生很少,所以英文文章基本都是我自己执笔的。来华科以后年纪增大,培养方式上也改变了很多,我课题组要求每位同学无论如何都要自己动笔,哪怕你写出来一堆垃圾,我们可以慢慢讨论,慢慢修改。但想不劳而获,我的课题组是不可能的。但实际操作发现,很多时候自己执笔其实会轻松很多,有些同学写的文章真的是没法看,需要经过无数轮的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但无论如何,我们坚持下来了,现在课题组论文基本趋于正常态,四年期间发表了两篇sust,两篇Cryogenics,一篇IEEE ASC,一篇Physica C,还算及格吧。
具体科研工作方面,课题组这几年在计算仿真方面发展很快,无论是电磁仿真,结构仿真都做的不错,无绝缘线圈,CICC导体,CORC电缆的分析都做了不少,华科的学生都很聪明,只要你能有好的idea,他们大都能跟上节奏。只是有些同学比较快,有些同学比较慢,需要你无数次的催促。实验方面进展的不好,毕竟想依靠学生开展动手,需要一个过程,我做了很多的努力,现在也在有条不紊的推进,希望很快能有让我满意的进展。
教学方面,这是作为老师的头等大事。我先后承担了超导电力基础和电路理论两门课程。超导电力基础已经上过三轮,比较熟悉了。电路理论这学期才开始上,花了很大的心思,毕竟是本科生必修课,每个学时的教学,我至少花了5-10学时去备课,希望能做到尽善尽美。大学的教学很难直观的评价,只能暂借学生评教的成绩来参考,已出来的两个评价分别为学院排名第一和第三,学院一共有200多名教师,结果让我有些意外。除了课程教学,我还担任了2103班的班主任。大学的班主任和中小学的不一样,没有那么多的事情。但真正承担才发现,老师的一言一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这个年纪的老师和学生的代沟其实挺深的,如果不多接触学生,你很难明白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喜欢做什么。
来华科四年,我给我的评价是及格分,后面还需继续努力,想在华科躺平基本是不现实的,华科的学风很好,虽略显沉闷,但踏实肯干。当然,学校也许给我的评价是不及格,不然也不会扣我的工资。无论如何,继续努力吧,生活不易,常想一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2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