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小的时候,傍晚和爸爸在小路散步,问及星星怎么这么多、天为什么那么蓝……七岁的露西问山姆,为什么会飘雪、芥末是什么做的、瓢虫只有女生还是也有男生、男生的瓢虫叫什么、天空的尽头在哪里、月亮怎么会跟我回家、太阳为什么是橘色?追问是人的一种本真本能。
哲学的本性是问题。日常生活中自明的问题,对于哲学家却大有问题。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和自己有没有统一性……可见,哲学问题并不是世界本身带来的,而是人产生出来的。
记得一年半之前,马哲院长第一节课上又提到政治、哲学,指出我们原来学到的哲学思想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三言两语把我们曾以为真理的东西给批个七零八散。同时,洋洋洒洒的话语中,老师传递着一个讯息:用一种批判的方式来对待现实。后来随着对西方哲学、后现代、课程、思维等内容的扩大与深化,深刻感到其中蕴含的批判性和建设性。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不由去想内容的逻辑关系,也去和他人辩论商讨,似乎一发不可收。后来平静,也许很多时候,结果的得出并不那么重要,反而思考的过程更具意义。哲学究竟是什么不很看重,反而处于哲学的状态更让人富足。为此,不妨将体会记述如下。
记得首次正式接触哲学是在大学,老师给出的概念:哲学是一套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认识。这没有错,但是过于笼统、大而化之,等于没说。按此说法,哲学就是一门无所不包的学问,缺乏确定性内容。即使我们把哲学定义背的滚瓜烂熟,我们仍对哲学一无所知。
其实,关于哲学究竟是什么,根本就没有定论。曾有许多哲学家提出他们的理解或主张,但甚至在他们离世之前,就有新型哲学家提出批判,否定他们的学说。哲学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最终也难以达成一致。如果真要说明哲学,或许可概括:哲学就是一种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就是对那些永无答案的形而上学问题的一种执着追问。
人和动物都关注事物的现象,但人总喜欢追问现象背后的本质。人们总是禁不住要问:活生生的感性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潜藏在感性现象背后的抽象规律又是什么?正是这种追问习惯使我们有了哲学。人们一直在追求深藏事物背后的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总以为找到这个所谓“不变的东西”就把握了世界,争取了自由。而恰恰如此,当一个人开始意识到自己有必要关注事物的本质,当他有了这种自觉反思意识时,他也就进入了一种哲学的状态。
哲学就是这样,它总是执着地要去言说一些那些不可言说的东西或问题。而这些东西或问题就其本身而言是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但是人们还是要不断地去追求和询问,力图要说出那些不可言说的东西。
即便如此,我们取纳的恰恰为哲学的这种精神,不断探究和追求。当人深处此状时,他的求知欲、好奇心油然而生,尤其用于教育课堂中,则出奇有益。不知有没体验,我们记忆深刻的是那些课堂气氛活跃、自己和教师的问题处于一个共生的统一体中,更甚者,会出现亢奋、激动情绪。这便是一种参与的投入,最后结果则为记忆深刻、乐于探究、喜欢上课。
上周三去听导师给本科生的课,老师就此门课程涉及的关键词列出,教师解释其中一个,给出示范,然后询问学生的想法。当问及什么是物理、什么是课程的时候,很多学生抓耳挠腮,有学生说:物理就是物的理;课程就是有一伙人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怎么怎么样;课程就是课的程序;课程就是课程表……
其实,这些专业术语的措辞也是千姿百态,无法统一。但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必不可少。一来锻炼他们思考、发问的技能,二来,给出学生学习的方法,有利于他们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查找问题,找出答案,培养他们的自学反思能力。
总之,学以致知,哲学的自由属性在于它不服务于任何外在目的,而是为了自身存在。在追寻历程中,我们尝试各种方法,寻求不同渠道去理解去解决。正是在求知的过程中,在思考的习惯中,在哲和思的变化中,我们改善了生活、重塑了精神,改变了行为,提升了境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 04: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