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SMSI)通常是由高温还原处理引起的,这将导致活性金属被载体材料覆层封装,从而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该现象自1978年被Tauster首次发现以来,研究人员对SMSI现象的研究不断深入,扩展了氧化气氛下O-SMSI,吸附物调控A-SMSI,湿化学法构建WC-SMSI。2023年,Matteo Monai等人在对Ni/TiO2的研究中发现Ni的结构重构以及TiOx覆盖层的变化能产生高TOFs位点,打开了SMSI研究的新视角。
图1 图文摘要
Matteo Monai等人通过原位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观察到,在400℃ H2气氛下还原处理(记作400-Ni/TiO2),TiOx薄层(约两个原子层厚)主要覆盖了Ni(111)晶面。在随后的400℃下的CO2 : H2反应气氛中,Ni纳米颗粒发生了重组且TiOx覆盖层完全消失。相比之下,在600℃还原时,Ni纳米颗粒更大,且形成了更稳定、更厚的TiOx覆盖层(1-2 nm) (记作600-Ni/TiO2),将Ni完全封装。600-Ni/TiO2在400℃的反应条件下,即使在纯CO2的作用下,Ni表面的TiOx仍部分存在,分布不均,呈斑块状。 Matteo Monai等人还研究了Ni/TiO2催化CO/CO2加氢过程中TiOx覆层的变化对CO/CO2加氢性能的影响。通过TEM-MS技术测定,400-Ni/TiO2和600-Ni/TiO2在200 ~ 400℃范围内均表现出CO2加氢活性。与400-Ni/TiO2相比,600-Ni/TiO2在每克Ni中表现出较低的催化活性,但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和C2+选择性,这为CO/CO2加氢反应条件下Ni表面再暴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此外,动态现场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operando FTIR)实验表明,CO/CO2共加氢和CO2加氢过程中均观察到类似的COx加氢中间产物特征峰,这也支持在反应条件下Ni的重新暴露。基于此,通过CO-operando FTIR在甲烷化和碳-碳耦合过程中得到的暴露Ni位点数目,重新对活性进行校正,得到校正后的TOFs(记为e-TOFs)。结果表明600-Ni/TiO2的e-TOFs高于400-Ni/TiO2,说明600-Ni/TiO2上再暴露的Ni位点具有更高的CO2氢化活性。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构建了重组Ni/TiO2催化剂的模型,以揭示催化剂的构-效关系。在600-Ni/TiO2上观察到的更高的甲烷化e-TOFs归因于斑块状的TiOx覆盖层的存在,这增加了Ni-TiOx界面位点数目,从而减少了Ni表面CObridge形成的可用位置。相比之下,400-Ni/TiO2由于在反应条件下完全去除了TiOx涂层,导致Ni表面出现了更多的CObridge桥式吸附位点。在这种构型中,Ni、TiO2和气相之间的界面被限制在与载体接触的Ni纳米颗粒的周边。在600-Ni/TiO2中,增加的Ni- TiOx界面对C-C偶联有积极的影响,来自Ni表面吸附的碳物种(COx)与界面处的碳物种(CHx)相互接触,促进了C-C耦合过程,从而提高了到C2+的催化选择性。
总结与展望 本文提出SMIS对负载型催化剂表面改性的概念可以调整催化剂的结构,不仅仅关注被包覆的活性金属,同时还应重视包覆后再暴露的表面和包覆层与活性金属新形成的界面。从而通过SMSI改性策略能够提高催化剂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这将进一步拓宽对SMIS在反应条件下的认识,为催化剂优化提供了新的机会,并为催化科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启示。
责任编辑 宋秀菊 曼彻斯特大学 周宝文 上海交通大学
本文内容来自The Innovation姊妹刊The Innovation Materials第1卷第2期以Commentary发表的“Opening the black box: Insights into the restructuring mechanism to steer catalytic performance” (投稿: 2023-06-13;接收: 2023-08-02;在线刊出: 2023-08-17)。
DOI: https://doi.org/10.59717/j.xinn-mater.2023.100020
引用格式:Lai J., Zhang Z., Yang X., et al. (2023). Opening the black box: Insights into the restructuring mechanism to steer catalytic performance. 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1(2), 100020.
原文链接:https://www.the-innovation.org/article/doi/10.59717/j.xinn-mater.2023.100020
扫二维码|查看原文
作者简介
张泽树,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温室气体(CH4,CO2等)资源化利用研究。利用多场耦合协同催化模式,设计具有各个能量场响应的催化材料,精准和高效催化CO2耦合烷烃脱氢制备高附加值的化工原料。同时,利用自主设计和搭建的多场耦合性能评价装置和原位表征平台,深入挖掘新的催化模式及其作用机制。近五年来,在Joule, Nature Communications, EcoMat,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3项。作为负责人主持博后面上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http://www.gia.cas.cn/sourcedb_ire_cas/zw/rck/dsjj/xtclyhxyjs/202302/t20230224_6682807.html 张一波,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江西省杰青/江西省双千计划(青年)入选者。现为期刊The Innovation、《稀土》和《无机盐工业》青年编委,The Innovation Matrials期刊学术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稀土功能材料,环境催化与大气污染控制。针对国家环保和稀土资源高值化利用的重大需求,致力于高效催化剂的精准设计与反应机理研究,从微观层面上揭示催化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以解决实际应用出现的关键科学问题及技术难题。针对汽车尾气高排放标准要求,提出了贵金属减量和抗烧结的催化剂制备策略;作为技术负责人开发出了非钒基环保高效脱硝催化剂产业化技术,并已在脱硝工程实现推广应用。作为负责人主持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人才项目、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中国科学院院重点部署子课题等项目。目前,在Angew. Chem. Int. Ed., Chem.Sci., J. Phys. Chem. Lett., J. Hazard. Mater.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http://www.gia.cas.cn/sourcedb_ire_cas/zw/rck/dsjj/xtclyhxyjs/202012/t20201211_5815855.html 稀土催化组:https://www.x-mol.com/groups/rare-earth-catalysis
往期推荐
铜基材料电催化CO₂还原制备多碳产物的提升策略 |
► 点击阅读 |
超疏水助剂强化CO2加氢制甲醇 |
► 点击阅读 |
“以毒攻毒”:硫醇修饰实现镍基多相催化剂的升级换代 |
► 点击阅读 |
抗一氧化碳中毒催化加氢:变废为宝 |
► 点击阅读 |
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兴技术—微生物电合成 |
► 点击阅读 |
钯膜反应器的新应用:优势与挑战 |
► 点击阅读 |
“悬空”催化位点 |
► 点击阅读 |
科学网—[转载]深层组织健康监测新方案:可穿戴柔性光声贴片 | 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科学网—[转载]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发展基于生态系统质量管理的新型生态经济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新冠紧急状态结束,挑战仍在继续 | The Innovation Medicine 科学网—[转载]多功能量子点点亮与重塑巨噬细胞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不平等城市高温负担阻碍气候公义及可持续发展目标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基于对环芳烷的双极性近紫外圆偏振发光材料 | 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科学网—[转载]外量子效率达到35.2%的高性能红色延迟荧光材料 | 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科学网—[转载]容错拓扑量子计算的原理性验证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 First Impact Factor: 32.1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Medicine 创刊 | Volume 1 Issue 1 Live Now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Materials 创刊 | Volume 1 Issue 1 Live Now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 创刊 | Volume 1 Issue 1 Live Now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Life 创刊 | Volume 1 Issue 1 Live Now 科学网—[转载]探索饮食、益生菌和肿瘤免疫治疗之间相互作用的新兴范式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电荷调控:增强疫苗免疫效力的新方法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将社会神经科学融入自主驾驶人机交互行为理解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高分辨率卫星观测助力解决水文研究新难题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人工冬眠是科幻还是科研?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时空深度挖掘,AI赋能城市计算新时代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理解区域气候变化中更复杂的多维相互作用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从地底到深空:核天体物理实验帮助解开古老恒星中元素产生之谜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智能无人集群威胁将至,如何防御和对抗?|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肠道干细胞逆行:结直肠癌预防的新启发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揭开人体膜解剖的神秘面纱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漫漫“长征”路之艾滋病疫苗研发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末次冰盛期气候塑造了中国陆生脊椎动物功能多样性格局及群落系统发育结构 科学网—[转载]载人深潜视野下的克马德克海沟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新一代智能避障:仿生视觉模拟助力安全驾驶 | The Innovation 科学网—[转载]The Innovation | 太阳爆发活动的数据驱动模拟
The Innovation 简介
扫二维码 | 关注期刊官微
The Innovation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来自全球54个国家;已被126个国家作者引用;每期1/5-1/3通讯作者来自海外。目前有196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1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包含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7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INSPEC,EI等数据库收录。2022年影响因子为32.1,CiteScore为23.6。秉承“好文章,多宣传”理念,The Innovation在海内外各平台推广作者文章。 期刊官网: www.cell.com/the-innovation/home 期刊投稿(Submission): www.editorialmanager.com/the-innovation 商务合作(Marketing): marketing@the-innovation.org
The Innovation 姊妹刊
The Innovation
期刊标识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我们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我们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我们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我们一路同行。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朝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97842-1405199.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2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