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听林月冉冉组合的民族音乐演奏会 精选

已有 5694 次阅读 2013-11-10 07:31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民族, 音乐

昨天晚上观看了林月冉冉组合表演的民乐演奏会。她们是由四位民族乐器演奏家所组成了。其中有林感,为中央歌剧舞剧院二胡演奏员;史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扬琴演奏员,同时也会弹奏古筝;栾越,中国音乐学院教师,琵琶演奏员;范冉,天津音乐学院教师,古筝演奏员。

她们一共演奏了十支乐曲,都是名曲。演奏会分上下两节,每节演奏五支乐曲。整个演奏会由栾越和史玥分别担任主持人。这里要说一下的,是栾越。栾越,原名栾玥,师从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刘德海是七十年代中央乐团的琵琶演奏员,当时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其中有一段琵琶演奏的乐段,就是由刘德海演奏的。栾越前些年患有淋巴瘤,病情严重,甚至瘫痪了。经过手术等治疗,特别是进行了用钛合金置换胸椎后,现在正在康复中。在昨天的演奏会上,她坚持要演奏著名的琵琶曲《十面埋伏》。这支曲子难度较大,琵琶弹奏的所有手法几乎在这支曲子里都有。栾越在演奏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不仅需要娴熟的手法,更需要一定的体力。看到她弹奏时那种投入的状态,觉得她太不容易了,也太让我们感动了。

《十面埋伏》这支曲子过去在电台上听到过,但似乎没有听全,而且从来没有听过现场的演奏。这次听了栾越的演奏,感觉这支曲子表现力还是很强的。我感觉,虽然对曲子的旋律并不熟悉,甚至可以说,中国曲子的旋律表现与西方的很不一样,那种反复的回旋曲式似乎不常出现。那种兵戈相交的金属碰撞声,似乎表现出战场的残酷与惨烈。

林感的《二泉映月》也很棒。主持人说,小泽征尔认为,这首曲子应该跪着听。我记得文革前,就有关于这首曲子和它的创作者华彦钧的故事。当时有两个音乐家到无锡找到华彦钧,用当时的钢丝录音机录下了阿炳的演奏。我没见过钢丝录音机,当时感觉音乐效果并不很理想。不过,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能用钢丝录音机录下来就很不错了。林感的演奏让我感觉她与二胡已经合为一体了。她在演奏过程中,身体的跃动与音符的跃动完全有机地协调在一起。

史玥的场琴和范冉的古筝也都非常动听。另外,她们这个组合所演奏的合奏《春江花月夜》,又叫《夕阳箫鼓》,我小时候,大约在初中时就听过电台里的演播。当时听到之后,就很有感触,非常喜欢这支曲子。后来在语文课的作文里还专门写过听这支曲子后的感受。那都是五十年前的事了。我忘了是谁说过,你听贝多芬的曲子,会觉得很动听,有“此曲只应天上有”的感觉。但是,如果你听中国的民族音乐,它会让你心里紧缩起来,颤抖起来,会感动得流出眼泪。最好的艺术就是会让人落泪的。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

在演奏《阳关三叠》的时候,栾越没有演奏琵琶,她拿起话筒,唱了起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她还说,当时出了阳关就是出了国,有官员在此为出关的人们颁发关照,大约类似护照之类吧。她说,人们常说的“请多关照”就是从这里出的典故。看来,她们对与艺术有关的历史还是相当了解的,不愧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

最后她们演奏的是《梁祝》。当二胡拉起了那个熟悉的旋律时,我都分不清这到底是二胡在模仿小提琴,还是小提琴当年模仿的二胡。反正光靠耳朵听,我是分不出来的。小提琴演奏的《梁祝》有小提琴的美,而民族乐器演奏的《梁祝》,好像才是回到了故国的神曲。只是有点可惜。她们只演奏了其中的一部分,虽然把所有的旋律都演奏出来了,但原协奏曲的有些曲段似乎并没有完全表现出来。比如祝英台抗婚的那一节我就好像没听到。

不过总的来说,她们演奏的水平还是非常高的。听到这样一场音乐会感觉还是很值得的。观众们也都很给面子,大家掌声不断。最后,她们返场演出了一支《花好月圆》,不知道这算不算民族音乐演奏会的《拉德斯基进行曲》。

这场音乐会演奏的曲目,除了《梁祝》,其余都是古典名曲。而《梁祝》又是从小提琴协奏曲改编而来。只是我们国家新近创作的乐曲没有听到。也许这不能责怪演奏家们,这是作曲家的责任。近年来所创作的优秀民族音乐实在太少了。

左起:范冉、林感、栾越、史玥。这应是几年前的照片,现在的他们显得更成熟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740451.html

上一篇:年龄
下一篇:经济模式与中国制造
收藏 IP: 114.246.177.*| 热度|

9 郑小康 罗帆 易敏 李学宽 陈沐 曹聪 钟炳 徐耀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5: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