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rong194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anrong1945

博文

我为什么写科普? 精选

已有 12384 次阅读 2013-2-12 08:27 |个人分类:系列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写科普

在留言板上看到《中国科学报》记者冯丽的留言,谈及为2013年中国新年采访一事。我想,对于在国外过‘洋’春节的话题,网上随处可见,国人已不陌生,我即使码上万字,也绝无新意。倒是有关‘系列科普’一问,激发了我那么一点儿仅存的灵感,写下拙文,是以为答。见笑。

 

我为什么写科普?

 

写作业、写论文、写程序、写报告、写诗歌、写散文、写小说、写科普……。既然写过这么多五花八门的东西,我把自己算作舞文弄墨之辈,用现代语言,则被归为“击鼠标敲键盘”之流。敲键万遍也不厌倦,下笔千言又为哪桩呢?“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确是有所求的,第一目的当然是要满足一点自己的人生欲望,叫做“天生我才必有用”。手痒嘴痒心更痒,文章嘛,是写给别人看的,有人看,自我得意一番。如此私心,人皆有之,但不宜示人,故深藏于心。对此而言,寥寥数语便打住,如博一笑,足矣。

 

我写科普,冠冕堂皇、当之无愧的理由是一句大口号:“为科学事业而奋斗”。之所以选了‘混沌’和‘量子’这两个题目的原因,则是基于两段俗话:其一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二则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人觉得这两个课题中的诸多故事,加上我的打造,最能体现这两句古训之精辟。

 

我在科学网发表的系列博文中,“走近混沌”的混沌学,最早是从物理学家的研究开始,后来几乎应用到科学以及人文的所有领域,可谓是他山之石攻玉的最好见证。“走近量子”系列所重点描述的量子纠缠,也是从象牙塔的最顶尖处,早就走进了实验室,并且正在走向实际应用的一门学科。难以想象,奇妙的量子现象,如今却有可能和现代家喻户晓无处不在的通信工程结合起来,开山破玉,为人类文明创造一片崭新的天地。

 

在美国三十余年,深感中西文化和教育方式之不同,孰优孰劣,一字难以定论。我等一代人既是中国教育方法和考试制度的得益者,也是受害者,得失兼具,祸福相倚,此乃辩证法也。

 

观点是见仁见智的,但数字和事实却多少能说明一些问题。从美国大学及科研界所见所闻看来,如果考察一下顶尖百分之二十以内的研究人员,中国人的比例非常大。但如果只看顶尖百分之五的人,中国人的比例就少了。

 

靠层层考试而拔尖的制度,能创造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创造不了杰出的思想家。

 

好的科普读物,可以引发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回想我们自己的青少年时代,科普对我们走向科学道路是很有帮助的,相信大多数博友们对此都有同感。如今,时代不同了,新闻满天飞,信息大爆炸。然而,信息并不等同于智慧!有个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在他的名著《岩石》中,用两句诗概括了当今社会中,信息、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关系:

 

“智慧消失在知识里,知识淹没于信息中。”

 

出版业发达了,各种科普读物也层出不穷,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认真传播知识的,也有粗制滥造、误人子弟的。科普的基础首先应该是科学性,无论是原创科普,或是翻译科普,都要求作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真正懂得了所写的内容后,再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

 

 

因此,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刚才自诩的,一个喜欢舞文弄墨的科学工作者,我便自然地产生了写点科普的愿望,但愿能以己之长,为科学事业尽绵薄之力。这次说法是真的,不笑!

 

刚才引用的两句俗语,是本人写科普的宗旨,我尤为看重第二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科普书,介绍知识固然重要,传授科学研究之方法更为重要。前人的经验教训,能给读者以深刻启示,从而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

 

我在奥斯丁德州大学求学时,曾多次拜访物理大师约翰·惠勒,自觉受益匪浅。惠勒在讲述理论物理中的概念和思想时,经常以故事穿插其中,让学生们从科学发现的真实故事中,了解新思想的灵感是如何得来的?因此,我也力图在我的作品中,传承惠勒的方法,以讲故事的形式,带领读者一起思考,首先走近科学家其人,继而走近科学家的思想,介绍科学家作出重大发现时的思路历程,最后,再走近相关的科学概念和数学模型。

 

另外,这两个科普系列解读的对象,是当代物理中既为前沿,又颇具争议的学科:有序无序、复杂科学、量子理论、量子信息……等等,无一不是如此。不同观点的争议,是科学发展的必然。我们有必要回顾发展的历史,了解激烈的辩论,才有可能产生出未来的突破。

 

但愿我的作品能做到老少皆宜、文理兼容,轻松有趣、雅俗共赏。希望能为广大读者剥开理论的坚果,让公众领悟数学及物理的无穷趣味。更希望能激励有志的年轻人奋发图强,深入探索科学的奥秘。谁能预料得到,今天的读者中,有哪位会是明天的爱因斯坦呢?如果真能如此,请大笑。

 

系列科普目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7221-661279.html

上一篇:“傻”博士的初恋-27-硅谷之父
下一篇:“傻”博士的初恋-28-闯荡哈林区
收藏 IP: 24.1.57.*| 热度|

36 李伟钢 朱晓刚 李欣海 陶代琴 张能立 应行仁 陈冬生 李郎平 戴德昌 徐大彬 高峡 张海峰 李璐 王奂 宋泽阳 魏东平 林涛 胡洪涛 王林平 张启峰 康娴 李帅军 蔡宗棋 柳渝 yunmu yueliang002 clp286 Majorite nature2012 Enago tjuxjliu wliming jwithk ZYHDZ cccy EttoreMajoran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5 2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