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深切怀念我的母亲

已有 9135 次阅读 2015-1-28 09:22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我的母亲于20141223024分在老家江西省吉安县登龙乡青山村逝世,享年89岁。母亲是在二弟和大妹的目光中安详离去,没有烦恼,没有痛苦。二弟告诉我,母亲临终前曾经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儿女和孙辈们都在外地(他们有美国、北京、石家庄、武汉、苏州和深圳)生活、工作和学习,希望上帝能够宽容她果断离世,不要拖累孩子们。母亲大人即使在弥留之际依然在关心她的儿女孙辈,真让我们万分感动和怀念。  

22日上午,在老家工作的二弟(他退居二线,在家照顾母亲)和大妹向全国各地的直系亲属急电,告知母亲(或奶奶)的身体状况,并预测这次母亲由于年事已高身体极度虚弱恐怕难以渡过难关,要求大家尽力赶回看望。情急之下,我购买火车票发生小误,以至于差5分钟没有看到母亲生前最后一眼,成为终身遗憾。除了我远在国外的儿子外,其余亲属(包括母亲的重孙子)均赶到参与了母亲的入殓仪式,向母亲(或奶奶,祖奶奶)做最后诀别。儿子打来多个电话,对奶奶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对小时候得到奶奶的悉心关照表示衷心感谢,愿奶奶在天堂和爷爷一起生活幸福快乐。

母亲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6岁嫁给我同样家境贫寒的父亲。我的外公三兄弟主要以推独轮车在老家的永阳镇和吉安市之间拉货为生。我小时候见过他们那一代人用独轮车拉货的情景(与河边纤夫的形象极为相似)。这可是一个既要体力又要技术的活计,体力主要体现在车子前进的推力,技术是掌握独轮车的平衡。外公在他们三兄弟中排行第三,外婆在我五岁时就已去世。在我的记忆里,外公话语不多,一副弯腰驼背善良老人形象。外公外婆生养有母亲、一个舅舅和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姨妈。母亲兄弟姐妹三人之间年龄相差约10岁,舅舅位居中间,比我大10岁左右,外公在我初中期间去世。我对舅舅的印象很深,因为我就读高中时的永阳镇距离外公家只有2里路,有时下午没有课会到外公家玩。那时候舅舅家里生活非常困难,我的舅母自己并不勤快,且治家无方,真是苦了我的舅舅。我舅舅继承了外公外婆的勤劳品德,是一个极能吃苦的汉子。至今我记得有一次在永阳街上看到舅舅非常吃力地拉了一车茅草,由于茅草多,整个人被埋在茅草里面,我看到后十分辛酸。然而即使生活再艰难,舅舅对我们外甥确十分慷慨大方。我清楚记得,春节拜年时,外甥们每人都可以吃到舅舅家的三个水煮鸡蛋,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我大学毕业工作后,每年春节拜年时都会给他一点钱,尽一点孝心。后来随着舅舅的外甥先后参加工作(5个外甥均大学毕业,其中一个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本想可以好好孝敬他,然而由于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在他刚刚60岁时就因病离世,母亲为过早失去弟弟而感到十分悲痛。当然,尽管舅舅走了(不久舅母也去世),但是我们这些外甥没有忘记对他儿子(我的表弟)力所能及地给予关照。

我们怀着极其沉痛心情,按照老家习俗庄严隆重地送别母亲,我陷入长时间的思念。尽管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们的老母亲会离开她的子孙远赴天堂与父亲相会,但是我还是希望母亲能够长命百岁,多陪陪她的子女孙辈们。一个月来,怀念母亲的心情让我经常回忆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往事。在我60多年时间里,我和母亲朝夕相处的时间只有自出生至小学毕业这段时间。因为我初中和高中都是住校学习,上大学就开始了离乡背井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至今也已经整整50年了。我可以记住最早事情大概在我5岁左右(即60多年前),在家里读私塾时的经历。估计是私塾老师讲课不是很精彩,一次我居然打瞌睡,嘴巴磕在桌子上,磕掉我一个门牙,母亲十分心痛。最为愉快的事情是我小时候常和母亲一起到山上放牛。当时全村农民家里的耕牛实行集中放养,由每家轮流值日。当我们家轮到周日时,我就会和母亲一起将全村牛统一赶到山上吃草,早上出去,下午回来。

在父亲没有辞职回家之前,母亲一人挑起赡养奶奶和子女的重担。母亲多次给我说过,她曾经极力劝阻父亲辞职回家。她说,父亲能端上公家的饭碗不容易,她在家再苦再累也不怕。父亲在乡里工作时工资低(60年代初月工资只有38元),吃饭、抽烟和负担我上初中学费和生活费后所剩无几。我上初中时正值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秋冬农闲时节母亲经常独自一人到离家数十里远的天河煤矿做点小买卖。由于路途远,为了节省车费,往往只能搭乘以卡车为主的便车来往。想着冬天母亲站在敞篷卡车箱上,忍受刺骨寒风的辛苦场景,作为长子的我倍感辛酸和无奈。家中饭菜本来就没有什么油水,然而,难得有点好吃的,首先是给奶奶,然后是子女。所以长期以来母亲在家里吃的最差,干的活最重,这就是一个贫寒家庭母亲的辛酸生活。我读高中时由于离家近,每个周日都要回家帮助母亲干点自留地的农活,高中毕业时我还曾经一度产生过放弃高考回乡务农帮助母亲的念头。

母亲虽然是一个文盲,但她却极为重视教育。记得1958年我已经是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大跃进时代全国开展全民扫盲运动。我这个小学生自然承担了为母亲扫盲任务。虽然我自己识字也不多,但是总比文盲母亲认得多。记得当时我的二妹刚刚出生,母亲平时劳动很忙,只有一边给二妹喂奶,一边听我这个“老师”教识字。那时候家里负担重,母亲哪有什么心事学文化,最终也没有摘掉文盲帽子。尽管家里生活困难,但是母亲却非常重视子女教育。我相信母亲不会懂得“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道理,但是她一定知道读书对孩子们的前途有用。然而由于家里实在困难,母亲制定的“家庭教育政策”是:儿子只要能读书一定要倾其所有(用她的话说哪怕要饭)教到没有书读为止(指没有考上),女儿就只能教到小学毕业。因此大妹率先垂范,小学毕业就回家务农,后来镇上针织厂招工,她成了一名工人。我们兄弟三人都先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其中尽管二弟在文化大革命中没有机会参加高考,后来也在职读完大学。

我们兄弟姊妹的表现是父母亲的骄傲。作为长子的我带头努力学习,为弟妹们做榜样。记得当时我从小学考到初中全村只有2个人,哪位女生比我大6岁。我们一起小学和初中同班学习。至今记得很清楚的一件事是母亲和哪位女同学的母亲两人一起步行70多里路来初中看望我们。离开时我送母亲到吉安市乘客车回家,这可能是母亲第一次坐客车。全村的同龄人中只有我一人读到高中和大学,直至最后在大学教授岗位上退休。二弟、三弟和三个妹妹家里日子都过得不错。母亲10个孙子女辈中出了6个大学生(其中包括三个孙子和一个孙女),这是父母亲倡导重视教育家风结出的丰硕果实。

我大学毕业后,为了报答父母亲的养育之恩,减轻家里负担,我将每个月的工资收入除了生活必须,剩余全部寄回家里,成了那个时代的“月光族”。不仅如此,在家里遭遇一次事故时(牛棚倒塌),我还向大学同学借过钱,以解家里燃眉之急。记得有一次暑假回家,我给母亲做了一套当时农村算是时髦的黄稠夏装,此前已经给父亲做过一套(因为父亲是大队党支部书记,偶有“外事活动”)。在父母亲面前我是典型的中间派,要让他们两人享受儿子给予的同等“福利”待遇。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兄弟姊妹凭自己的勤奋努力,如今都过上了有尊严的富裕生活。我们让辛劳一辈子的父母亲在他们晚年享受到了令乡亲们羡慕的幸福生活。母亲在乡亲们那儿常说:我的儿女和孙子女都很孝顺,主要是老大和老大媳妇带的好头。我对母亲说,这是做儿女的份内之事,当年你对奶奶无微不至的照顾是我们的榜样。

如今,母亲已经驾鹤西去,我只能将对父母亲的思念深藏在心中,通过经常欣赏他们生前照片记录的光辉形象寄托我的哀思。作为长子的我将承担起“长兄如父”的责任。这次我们兄弟从安葬完母亲的山上回到家中,二弟、三弟和他们的夫人及侄儿女们跪在我们老两口面前,恳请我们担当起“长兄如父,长嫂如母”责任。我饱含热泪,在母亲的遗像前,庄严承若,我将带领弟妹们继承父母亲创立的优良家风,教育他们要靠自己勤劳双手和诚实信用理念创造财富,过上幸福生活。

 

母亲大人安息!愿父母亲在天堂生活幸福快乐!

长子:刘庆生

2015126日于武汉中国地质大学

 

我们伟大而平凡的母亲

父母亲和他们的儿子,左1老二,中老大,右老三,

后面小孩为他们的长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863421.html

上一篇:“淡定人生”自 序
下一篇:回乡祭祖,见证血脉亲情动人场景
收藏 IP: 59.173.69.*| 热度|

62 周健 陈伟 侯成亚 黄兴兴 科学出版社 肖重发 王华民 刘艳红 彭真明 黄鸿新 宁利中 王善勇 焦飞 刘波 罗帆 程娟 高建国 曲均峰 赵美娣 刘安金 陈昌春 叶春浓 陈永金 武夷山 吕洪波 郭战胜 郭胜锋 杨建军 张红光 李莉 黄栋 鲍博 马磊 梁庆华 李克昌 刘玉仙 王春艳 董川 汪晓军 李天成 张能立 陈飞 孙东科 赵斌 毛克彪 孟浩 谭宾 李本先 刘敏 包存宽 周明明 刘严萍 郑永军 张博 王德华 王成玉 谢钢 biofans qzw ruby1990 yewen GANSULANZHO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