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日子应邀参加一些研究生论文开题,听到一件新鲜事,说的是一个大学一位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了一篇中国科技人员梦寐以求的国际权威刊物论文。然而,他的博士论文送审时一位评审人给出的成绩只有50几分,没有通过。具体情况不了解,尤其是送审博士论文本身情况不清楚,无法对这个事件发表具体见解。此外,在一次饭桌上一位教授说,香港大学在博士论文答辩时,出席会议的专家们重点考察博士论文本身的学术水平,有一位学生发表了4篇SCI论文,然而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没有获得好成绩。这些现象涉及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评价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一位网友在我的博文:“出身既已定,修炼靠自己”中评论:“我们过分强调研究生阶段的结果,就是政策和评价体系惹的祸!再深一层的责任就不说了,这种诟病祸害科学的发展,有识之士都在谋求改变,相信量变最终将引起质变”。我回复:“是的!我正在构思一篇:“提高研究生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博文”。博文回复:“期待早日看到刘老师的这篇精彩博文”。看到一位网友博文:“又将是一段新的旅程---写于博士录取名单公布后”,表达了对于读博没有足够心理准备,依然停留对博士头衔的盲目崇拜,我的评论:“有点被动读博士,要知道在我国博士头衔的含金量直线下降,所以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读出一个优秀博士来才有意义”。博主回复:“谢谢刘老师。希望自己能尽快调整好状态,努力在自己学习的领域能做出一些成绩”。
关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是一个重要话题,它直接与我们培养博士研究生质量密切相关。众所周知,培养博士研究生是一个涉及师生双方的系统工程。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过程是一个年轻人一生中学术成长最重要最辉煌阶段。我在评审一些博士论文及与一些教授聊天时发现不太重视博士学位论文本身的情况可能并不是个别现象。有的专家只要看到学生读博期间发表了几篇论文,不管论文内容水平及与博士学位论文之间关联如何,就草率地给予博士学位论文以较高评价,这显然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该如何全面正确评价一份博士学位论文水平,需要提出来大家参与讨论。
评价一份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显然不同于评审一篇期刊学术论文。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但也存在重大差异。两者相似之处是: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都属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因此它们满足一项科技成果的一般特质。例如,提出好的论文选题与创新科学问题及先进的分析解决问题方法技术,并取得同行认可成果等。这就需要对国内外同行研究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和评价,这是论文选题是否具有创新性的物质基础。但是两者之间存在重大差异:一篇合格博士学位论文应该是一个博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应该属于宏观指导,而不是一些网友认为的细致入微的手把手教)下独立完成的科学技术成果。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创新性与“实物”工作量(包括实验数据、计算数据与样品分析数据等),而一篇期刊学术论文往往由多个合作者完成。在我们国家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影响下,现在国际专业刊物论文开始出现多个并列第一作者和并列通讯作者,这是早期一些学术期刊论文并不多见的现象,很难说这种现象是学风进步还是退步。但是表明,期刊学术论文成果属于这些作者共有,属于合作科学研究成果。然而,博士学位论文则必须是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的成果,导师也只能是次要成果的分享者,这应该属于普世价值的认识。
然而,实际上能够胜任“独立”科学技术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有多少呢?据我所知,即使在国外一些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尤其是以参与导师在研科技项目学生,主要还是以导师科研项目作为博士论文成果基础。这样的成果至少在训练独立提出论文选题与科学问题方面受到一定局限,而提出论文选题与科学问题是考察博士研究生独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作为一个博士研究生一定要积极参与导师项目申请,主动提出科学问题,尤其是让有水平导师“意想不到”的重要科学问题,那是你“博士学位”含金量的重要表现,也是一个博士研究生“科学训练”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少数没有依赖导师项目,在博士研究生期间独立提出学位论文选题,并且与导师传统研究方向差别大的学生的博士学位论文,他的“独立”科学研究能力会得到充分体现。当然,这种“独立”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得到国际同行评审专家认可。诚然,这样的博士研究生和导师都要承担一定风险。我身边有一位博士研究生就属于这种类型。他自己独立选择的论文选题与导师主流研究方向差别很大,所以这位导师不能具体从研究细节上加以指导。当然,这位导师给他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和学术交流条件,例如联系他到香港大学访问研究,经费由港大教授支付。“实践是检验结果的唯一标准”,这位学生现在科研做的不错,已经破格晋升教授,并且在新的科研方向上做的也不错。这就表明,师生双方注重博士研究生期间“独立科研能力”训练,对于毕业博士可持续科学研究至关重要。
我们有的博士研究生和导师似乎存在一个重要“误区”,即他们并不重视学位论文本身,不重视研究生经历过程,而是急功近利地拼发表论文。这是受到当下我们乱象丛生学术评价的影响,例如有的人仗着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几篇学术论文,将这些论文内容简单拼凑成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催促学生在读期间快发和多发表论文,而忽视“学术能力”的培养与指导。例如让学生深刻领会文献调研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参与各种形式学术交流,鼓励学生主动积极与国际同行联系讨论学术问题等。那种只注重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不重视整个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过程属于对博士学位本身理解的偏差和误解。当然,在我国当下学术界严重“雾霾”情况下,大多数培养机构要求学生在博士期间适当发表(或接受)论文的规定也合理。我想只要我们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与合理发表学术论文之间并不矛盾。
众所周知,一些国际著名大学,博士研究生是否达到博士学位要求,主要考察博士学位论文本身。只有过硬的高水平的学位论文才会得到答辩委员会专家的认同,当然这样的博士论文成果后续发表若干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我称这种情况为成果产出滞后现象。诚然,也有一些国外大学教授们,尤其是华人教授还是追求学生在读期间一定要有发表,或已经接受的学术论文,才会让学生提交学位论文。这种情况某种程度说明这类导师有点底气不足。
此外,对于一些以实验数据分析研究为基础的学科,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适度的工作量也很重要。例如地质现象主要满足统计规律,这就要求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分析样本具有足够的数量,这样得出的科学结论与成果才会令人信服。我们常说世界上一些名牌大学博士学位完成的时间比较长,据说MIT博士学位论文工作量大,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有时长达5年甚至更长,这是名校博士学位吃香的原因。因为一个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科研工作量大,他们就有足够历练时间经受全面的科学研究训练。当然,那种将学生当成完成科研项目工具的情况不在此例。
2013年12月30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18: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