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日子,一位年轻人参加在美国华盛顿地区马里兰大学召开的一个小型学术活动(相当于Workshop性质)时碰到了一位年过70他们领域的国际大牛。年轻人发现这位大牛在听报告时不停记录,并经常打断报告人,提出问题,提问时语态坚定果断,毫不留情,显示一个“宝刀不老”学术精神状态和个性色彩。尽管大牛年过70(1970年博士毕业),但精神矍铄,很是健谈。吃饭时,年轻人与牛人学者交流了一些学术问题,发现人家在会场下表现似乎“换了一个人”,人很热情,态度谦和。年轻人真诚地希望在专业学术方面得到他的帮助和指导,并详细介绍了自己在专业方向研究现状与成果。他对年轻人说,你可以将相关重要研究成果手稿发我,平常我可能很忙,但我会首先让我的博士后看,然后我们讨论后向你提供看法和意见。这位牛人在会场上对待学术的严谨作风与会下对人的热情随和态度让我想到这篇博文话题。一个有个性,受人尊敬的学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德和风格。
我曾经写过一篇博文:“做一个中国特色“学人”真有点累”(2013年3月28日)。文中主要表达我国当下社会风气中一种不良的无奈现象,就是似乎在任何公开场合一个学者说话都要如此谦卑和谨慎。本来在讨论科学问题时,我们就应该直来直去,“直奔主题”,就像我们科学网上一些理性博主的博文那样,讨论问题不感情用事,用事实和论据说话,我很欣赏和敬佩这些博主,从他们身上我也学习了不少东西。我们一些年轻学者面对“牛人”或“学术大腕”,尤其是稍微年长者时,发言和讨论思前想后,生怕用词有点偏激或不当,得罪这些人,这可不敢啊。因为,这些人可是掌握了相关领域年轻人的“生杀大权”,实在得罪不起。国家层面的各种“人才计划”,“科研项目”和各种令郎满目的先进评审不是都要依靠这些牛人嘛。人是具有丰富感情的高等动物,尤其对于那些非常看重“面子”的牛人们,年轻人在他们面前再好还是显得谦卑点好,尤其那些个性刚烈的年轻人。当然,这种国情导致我们一些年轻学者在学术活动过程中“谨小慎微”,这无疑对我们建立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不利。
大约10年前,我在一次973项目汇报过程中也碰到过国内一位中年学者(后来当了院士)。记得当时他在讨论过程给同行提问题用词也很犀利,有时似乎弄得人家有点下不来台。但是我发现他语气虽然有点灼灼逼人,但没有什么不礼貌用语,完全是出于正常的学术交流。我内心很是钦佩这种对学术问题认真负责任的态度。我们一般将一个学者的严谨态度侧重在做学问方面。因为,作为一个学者,尤其在做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研究中,往往需要大量实验数据来解释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技术有的可以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质量。因此,对于实验数据采取不认真不严谨态度,其后果有时会很严重。所以,我们常说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及技术研究学者,严谨的学风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个学者的重要品德。但是,在讨论学术问题时采用真言直白,不拐弯抹角,甚至就问题本身激烈争论一定不要与不严谨,不礼貌,不尊重长者等同起来。恰恰相反,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倡导正常的学术争鸣,这是繁荣和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需要,也是建立优良学术氛围的基础。
经常看到一些报道,也偶尔听到一些关于教授作风的议论。一个有关教授修养的报道说,一位教授在和同行聊天过程中(也许是饭局上),不到10分钟,嘴巴里面先后冒出10多次TMD这样低俗用语,TMD成了这位教授的口头语。也许有人会说这样一位满嘴脏话教授仅仅是一种语言习惯,其实不然,在和别人交流时,干净和优雅的语言和表情都会影响交流效果。可以想象,当我们面对一个素质低下的交流对象时,他的本质的良好成果有时会不知不觉地大打折扣,因为,人们从内心产生反感心态,会严重影响学术交流效果,进而削弱教授的“学术生产力”。还有的教授缺乏涵养,随意训斥学生,就像最近下台的南京市长那样的霸道作风。一位武汉的士司机对我说,他的乘客中偶尔也会碰到大学教授,其中那些气质高雅,有修养的教授只要从他上车时的举止谈吐表现就能看出,那是只拥有巨额财富的人装不出来。他还说,开车经过你们大学校区时,闯红灯的人明显要少。这些都说明,一个有知识有修养的人对社会的发展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正能量。我真诚希望我们年轻学者,努力做一个有尊严、有修养、有气质的人,因为,你们对于建立我们良好社会风尚负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
2013年10月25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