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伯父的骄傲 精选

已有 9235 次阅读 2013-9-18 07:39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那是20多年前的一件有趣的往事,我没有亲身经历,是伯父自己讲给我听的。有一次,伯父在我大姑(他姐姐)家喝酒,来的客人中有一位是我小学一年级之前(相当于现在的学前教育)的刘老师。这位老师以前在我们村里教过私塾,在周边一带小有名气。我们那个地方生活水平虽然比沿海要穷一些,但比西部还是要好得多,乡里有尊师重教的良好民风。我奶奶38岁守寡带着几个孩子艰难度日,还是让我父亲读了2年私塾。我母亲是个文盲,但是非常重视我这个长子的学习,尽管那时还只有一个妹妹(后来增添了2个弟弟和2个妹妹,我们兄弟姊妹6人),他们就有意识叫我在弟妹们面前做个学习榜样。所以大概在我5岁时就在村里开始了不太正规的学习,好像只有语文课,除了刘老师,还有一位是我夫人村子的肖老师。这位刘老师上语文课,课上的应该不是很精彩,以致我有一次上课打瞌睡,磕掉我一颗门牙,这件事虽然过去约有62年,但却记得那样清楚。

我说的“伯父的骄傲”故事大致经过是这样的:在那次大姑家酒宴上,哪位刘老师仗着自己是一位小学老师,有文化,在聊天过程中有点挑衅没有文化是个文盲伯父。哪知这位刘老师不是我那绝顶聪明伯父的对手。刘老师当时说了一句文绉绉的话讥讽伯父没文化。具体话我记不得了,大概意思就是说他没有读过书,不识字的意思,没想到我这个文盲伯父居然听懂了。伯父当时回答刘老师的那段话噎的他简直有点无地自容,伯父说:“刘先生你是一个文化人,在我们这一带你是个名人,我是一个没有文化大字不识一个的粗人,但是我一个粗人却培养出了一个大学生儿子。你这个文化人有几个子女,却没有一个挨上大学的边。看样子你这个文化人是只教别人,教不了自己子女”。这位刘老师与我伯父年龄相当,大家互相调侃只当活跃酒宴气氛,并没有伤着感情。后来这个故事就在我们村里传了开来,人们将他演绎成“教子读书”经典:就是自己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读过书,也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读书,这是硬道理。其实,我小时候就听到一句我们那一带老人们关于“教子读书”的一句经典话:“家里就是穷的“小盆嗮谷”,也要教子读书”,小盆自然嗮不了多少谷子,这里表示家里很穷的意思。这句话有点类似现在常说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意思。所以,我们虽然是个贫穷的小村子,但是我们那一代大学生比例在周围众多村里最高。

我的伯父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他在奶奶的5个子女中排行第三。爷爷去世时奶奶才38岁,一个人要拉扯5个孩子实在困难,排行第一的大伯父只有15岁,当时我父亲才6岁,最小的姑姑刚出世,奶奶实在没有办法养活5个孩子。因此,为了生存,奶奶果断采取措施,将小姑送人家当童养媳,这在当时农村非常普遍。伯父大概4岁时就已经过继给村里别人家当儿子,那也是个贫苦人家,没有能力让伯父读书识字。这样奶奶身边留下了大伯父,大姑和我父亲三个子女。这些信息都是后来大姑经常给我们“忆苦思甜”时说的。大姑看到娘家出了多个大学生,让她在村里很有面子。因为,我上大学时,她们村里还没有一个大学生。遗憾的是大姑三个孩子都没有上过大学,其中一个高中毕业,由于文革丧失了上大学机会。那时奶奶没有自己的土地,主要给人家帮工养活全家,所以,排行第四的父亲10多岁就到湖南湘潭学徒。爷爷去世不久,排行第一的大伯父正当可以替奶奶分担忧愁时,却患病去世,奶奶顿时觉得天要塌下来,父亲只好中断学徒,回家帮衬奶奶。坚强的奶奶硬是挺了过来,并在晚年看到她的2个孙子(堂哥和我)考上大学。伯父虽然没有读过一天书,但是非常聪明。在前30年那个社会环境下生存,农民们除了勤劳,还要有点智慧才能将日子过得比别人家好些。因为,每天靠生产队的工分只有几角钱,只能维持基本的温饱。所以,伯父凭借他那聪明的脑袋,寻找当时政府政策的空白点,做点小生意,在我们村里率先致富,盖起了新房。但是,有一次还是不小心被政府当成投机倒把分子打击了一下,还好并没有伤他元气,后来又重振旗鼓,再接再厉,赚钱又盖起了第二栋新房,这在我们村里周围十里八乡没有第二人。 

说起我堂哥的学习,也很有意思。他在读小学时,他的同父异母(我原配伯母因病去世)小弟弟还没有出世。全家人口不多,加上伯父勤劳聪慧,家庭生活比我家好的多,所以,奶奶每年大年三十的年饭都在他们家吃。堂哥小学毕业第一次参加中考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考上,伯父就让他在家里参加生产劳动。每天早出晚归,堂哥毕竟也只有13岁左右,哪里能够吃得消。实际上这是伯父实施的苦肉计,让堂哥知道农业劳动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要想跳出龙门只有读书一条路。堂哥亲口给我讲过在家劳动时的痛苦经历,从而发奋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参加中考如愿以偿“金榜题名”。堂哥说,他在小学张榜公布的初中录取名单中看到“刘金生”的名字时,回到家里卖乖子地对伯父说:“爸,快去把我们家的牛卖了”。伯父说:“为什么?”,堂哥说:“你猜?”,伯父说:“我才没有闲工夫猜”。堂哥说:“我考上中学了”。伯父高兴地说:“好啊,明天就去牛集上卖了,你放心,上中学的钱没有问题”。堂哥不负众望,初中毕业后又考上高中,最终又考上大学,成了我们家族第一个大学生,也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当我三年后考上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探矿专业时,他高兴地说,将来我们兄弟两组建一个矿业公司,你负责找矿,我负责开矿(他是冶金学院采矿专业),这是后话。

从我伯父自己及其教子的经历中,我联想到前些时候“中国汉字听写大赛”中一场比赛。比赛双方一边为来自大城市的名牌中学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另一方为甘肃白银市一所区级中学。此前,这所来自西部的区级中学队已经将东部两所中学淘汰出局,其中包括天津市一所中学。最后经过多轮角逐,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队“险胜”甘肃这所区级中学。我从电视上看到,无论从队员和带队老师的穿着及表情,两支队伍城乡特色分明。甘肃队的学生主力说,这是他第一次来北京,并谈了第一次去天安门的感受。可以想象这两所中学之间在社会资源与教育资源方面的差距一定可以用“天壤之别”来描述。但是,人家的“汉字听力大赛”却战果辉煌。由此,我想到最近网上关于“农村孩子读大学无用论”话题。我认为这个话题表述既不科学不严谨也不准确,因为,在“读书学习”主体对象上,不应该存在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之间区别。有句调侃的话说得好,如果往前数几百年,大家都是农村人。当然,自古以来,随着我们城乡之间各种资源占有及贫富差距增大,孩子们受教育时享用的资源极度不平等,导致城乡孩子知识水平差异,这种结果被一些“庸俗文人”解读为“农村孩子不如城里孩子会学习”,甚至还有“贫苦家庭孩子不需要上大学”的奇谈怪论。

当年我大学年级一个班同学中以户口(商品粮户口与农村粮户口)为依据划分,大概来自城里与农村各占一半,其中几位来自城市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两位父亲是教授)。几十年过去了,所有同学都已经退休,因此可以理性地对比一下这些城乡孩子之间差异的演变结果。这个班同学中退休收入最高的是来自福建农村的同学,他也是政府官员同学中级别最高,退休时给了一个副厅级待遇。在大学当老师有三位同学,其中当教授的是两位来自农村同学,一位来自县城同学为副教授。在这个班一次同学聚会时,“教授儿子”同学感慨地说:“当年同学中最不像做学问的,现在做的最好(指哪位来自农村的教授同学)”。其实我们那个时候城乡差别就已经开始出现,例如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剪刀差经济模式等,都是造成城乡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这个班大学同学的经历告诉我们,他们自大学开始后享受到的较为均等教育资源,努力勤奋程度与把握机遇的能力就成了退休时同学们呈现差距的主要原因。这个时候你还能说城市同学“混的”就一定比农村的好吗。现在的城乡差别,贫富差距已经达到空前程度,我国反映贫富差距的比基尼系数已经达到危险界线。所以,我的认识是:城乡孩子之间的“差异”主要由资源(包括社会资源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造成。只要政府在教育资源分配稍微公平一点,农村孩子成才的机会就会比城里孩子大得多。无数教育案例和教育家们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的成才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努力与勤奋,“勤能补拙,天道酬勤”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要真诚告诫来自农村的孩子们,在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与城里孩子相差悬殊的条件下,只要你们坚持付出比城里孩子更多的努力,你们同样可以站在胜利者的行列。因为,在胜利者和成功者面前,从来不问出身何处?贫富几何。

2013915完稿

父亲(左)与伯父(右)及堂哥(后站立者)

自左至右为:父亲,伯父,大姑,小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725803.html

上一篇:谈国家面上基金与青年基金评审
下一篇:究竟谁该读博士?
收藏 IP: 111.174.237.*| 热度|

33 徐耀 罗帆 牛文鑫 张忆文 褚昭明 王启云 王飞飞 陈冬生 孙东科 陈飞 曹聪 陈辉 蒋敏强 李宇斌 黄栋 汤济鑫 欧阳光明 水迎波 张能立 张文彪 李土荣 汪晓军 刘光银 邢杨 张海霞 占昌朝 王浩 袁刚祥 wgq3867 vldb zhangcz07 clp286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1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