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在美国东部一所大学做博士后的年轻人告诉我,他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将于10月底结束。他计划在最后2个月安排一点时间去东部几所名牌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同行那儿“游学”一番,加上他自己所在学校及临近的哈佛大学。这样在他整个博士后研究期间就能够与多所世界一流大学专业同行亲密接触,进行面对面交流,这对于他后续科学研究发展应该会有很大帮助,我很赞赏他的这种“游学”意识。当然这种“游学”目的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之上,不能等同于我们周边一些带有明显“私利”目的四处奔波的“游关系”活动。这些人去拜访一些权威同行目的是建立一些庸俗的“人际关系”,他们自身并没有什么像样成果可以展示给人家看,无非是在酒桌上卑躬屈膝死劲恭维人家,暗示或明示人家在国家或企业项目分配和科技奖励评审等关乎他们自身利益事情上多多关照。这位年轻人准备将自己博士后期间的研究成果与研究中最新一些想法坦诚与同行进行交流,认真听取同行意见,并在可能条件下考虑合作研究,实现双方共赢的意愿。
我理解的“游学”是指利用某些机会(包括因公和因私),例如出席会议或者访问某一个特定目标以外自主安排的到某些学术机构或学术同行哪儿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是一种非正式学术活动。“游学”是对这类活动褒义的调侃称谓。这种“游学”活动在学术氛围浓厚的欧美名牌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中比较常见。这次年轻人的“游学”意识就是受到同一个办公室的另一位博士后的影响。这位博士后从事“机器学习”研究方向,他的导师及导师的老师在圈内很有名气,为他“游学”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他经常利用出差机会访问驻地附近某些机构的学术同行,“获利”不小,所以他在办公室呆的时间明显比年轻人少得多,在学术圈内非常活跃。
鉴于这位年轻人在专业领域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果及影响,他已经收到了普林斯顿大学一位著名教授的正式邀请。他告诉年轻人,已经指示他的秘书和一位博士后负责接待他的来访,安排学术报告及小范围专业同行讨论会。还有哥伦比亚大学,马里兰大学及弗吉尼亚理工教授的正式邀请。因为年轻人国内亲属在纽约附近有一位朋友,多次电话邀请他们小两口去玩几天。因此,近日刚刚完成了第一站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游学”活动,因为这两所大学位于纽约市内及周边,访亲和“游学”两不误。他告诉我,通过与这两个世界名校专业同行(他们主要是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及访问学者三部分人)的学术交流感受颇深。
第一站“游学”后,他发现,只要我们勤奋、努力、刻苦和认真做自己的科学研究,你的成果就可以与你心目中的这些名校同行媲美,你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小看了自己。同时他也发现,在这些名校读研究生的最大“优势”除了名校的良好学术氛围和高水平的平台条件外(这已经是国内大学望尘莫及),就是“必须靠自己”,因为你不可能经常围着老师转。秘书告诉来访的年轻人,她刚接到VP教授通知,叫他的博士生做好准备,他将于近期安排听取学生汇报,每人半小时。这是我们国内一些希望导师“手把手教”的研究生不能接受的现实。我想在这些牛导师那儿,可能连起码的“师傅领进门”也难以做到,全凭学生自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将名校的资源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才可能在这样的牛校成为一位“牛学生”,否则你就很可能成为一名牛校的匆匆过客而已,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资本。
由于9月17日年轻人将随他MIT导师参加在华盛顿马里兰大学召开的一次小型学术会议,这是他们一个大型合作科研项目交流讨论会。因此,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完成对马里兰大学和弗吉尼亚理工两所大学的“游学”活动。其中弗吉尼亚理工的教授是他去年在欧洲一所著名大学博士后导师(他利用学术年假受邀在那儿带研究生和指导博士后),在一年半的接触中,这位教授很欣赏年轻人的才华,多次邀请他去弗吉尼亚理工电子工程系讲学。这样只剩下哈佛大学的“游学”任务了,哈佛大学就在身边,访问交流时间安排比较自由。
当然,这种“游学”形式首先基于游学者本身的学术水平及意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学术上成果平平,在国际同行中没有什么正面影响力的学者,要想“游学”恐怕也难以做到,“一厢情愿”游学的事情自然难以实现。我认为,要想让游学有所收获,需要提前做好功课。一是自己的科学研究需要广泛国际化,这方面科学网上很多海外牛博主的这类博文写的很好;另外就是平常要经常与同行联系,现在咨询如此发达,了解同行学术进展非常容易。一旦发现同行的新成果就要“如饥似渴”学习,让你的科学研究与同行之间基本保持“步调一致”,当然,如果你能先行一步就更好。在这样的背景下,你的“游学”活动一定会得到国际同行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
据我所知,国内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比较重视这种“顺手交流”的“游学”形式。这些学者具备了两个游学基本条件:自己有东西值得和同行交流;在国际同行中有一定的知名度,至少相互阅读过各自文献,了解对方的成果特色。但是,对于我们一些科学研究处在“初创期”年轻人(博士研究生),他们的学术影响力还很有限,要想获得一些牛人同行的邀请有点困难。这时你的游学的方式可以灵活一点,也可能要采取一点“迂回战术”。例如利用你在国外学术机构中同学关系,甚至导师关系积极联系,真诚表明学习意愿,将自己一些很不成熟的学术想法进行交流。因为,你作为一个学生,这种理念别人是可以接受的,即使你的学术观点或想法有时显得有点“稚嫩”。
据我所知,作为一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业学者,学术交流的意义不言而喻,为此我专门写过一篇博文:“学术交流是研究生期间的重头戏”,一位年轻人评论说学术交流算不得:“重头戏”,我想他也许还没有尝到甜头,没有深切感受。我们一些年轻人对于学术交流的意义很清楚,但是总不是很主动,尤其在与欧美大学或研究机构联系交流对象时,往往将重点放在一些华人学者身上。有人曾经戏称国内一些研究人员在国外大学或学术机构的华人教授那儿做访问学者多年,吃住和办公室打交道的对象都是来自中国的学生和同行,几年后回来,连英语口语都张不开口,其成果可想而知。诚然,这些华人学者中有的科学研究做的也很不错,成果斐然,但是我却总是建议他们应该直接到欧美籍教授那儿访问,享受风格俊然不同的多元化学术风格和习俗,这对于一个中国学者学术的全面健康成长一定十分有利。
2013年8月25日初稿,9月7日完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