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师生之间究竟该如何相处? 精选

已有 11260 次阅读 2013-4-15 17:24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如何

前些日子有网友和学生之间闹了点别扭,在科学网上讨论。我在博友的博文:“如此遭遇学生攻击公平吗?”的评论是:“首先声明我不赞成这位学生的做法!但是也许因为你自己也年轻!所以就有点受不了。,,,我们师生之间有很多沟通办法,用不着大动肝火”。博友的回复:“刘先生,作为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听讲难道有错么?”。看样子,这位博友对自己教学本职工作还是很负责,我想对大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一时难以讨论清楚,暂且不论。我还偶尔看到有学生在网络上对一些学生帮助个别老师做点家事(老师家属有病)很有意见,他们认为偶尔帮老师做点家事似乎属于学习之外的事,有给老师打短工之嫌。这里引出一个重要话题:“师生之间究竟该如何相处?”,值得科学网广大网友们讨论。

关于“师生关系”话题应该属于科学网上永恒话题之一。实事求是说,我们虽然无法准确勾勒出“理想状态”下的师生关系,但讨论一下我们当下社会背景下应该有的师生关系还是不难。众所周知,按照我国传统师生关系描述,一般主要有两类:(1)师徒关系,即老师属于主动传授知识一方,学生属于被动接受知识一方,我们中小学教育属于这种关系典型,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大学本科教育基本上也是采用这种方式,它严重妨碍了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2)“教学相长”关系,指老师和学生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共同得到提高。这种关系看起来是将师生双方置于平等位置,无疑正确,但是实际上未必能做到,尤其面对一些过于自信的老师和学生。然而,我认为这两类师生关系似乎都不能准确界定当下我国社会实际表现的师生关系,要使这个话题讨论更清楚,应当区分学生类型,例如本科生与研究生,两类师生关系之间似乎存在大的区别

首先,我国大学实际情况本科生与老师之间关系比较简单,因为两者之间来往不多,主要是一个教和学关系。大学教育毕竟和中小学教育存在本质区别,前者属于自主学习,后者属于被动学习,或叫应试学习。所以,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师生之间关系完全体现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但凭我感觉,承担大学本科教学的老师们通常不太会主动与学生交谈课程以外知识,“上完课走人”就是这种关系的真实写照。我们当年上大学一般配有专门的助课老师,所以主讲老师就是这种情况,平常见不到主讲老师的尊容。现在有的课程没有配备专门助课老师,所以,在规定课程答疑时间内师生之间也是以回答课程相关问题(尤其是考前复习阶段)为主,不会有其它来往。刚刚看到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Sinjapo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SUTD)新闻报道:副教务长马丁提出:拟打破MIT纪录新科大要让所有学生毕业前参与研究项目(该校园网主页新闻报道)。这当然是一种先进的本科生培养制度,它可以确保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师生之间保持高度的“亲密接触”,学生们将在参与科学研究过程中获得更多知识和科研训练。

在大学师生关系最重要还是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期间,尤其是硕博连读,甚至博士后和留校当老师,这样的师生关系影响深远。由于研究生阶段+一轮博士后时间一般长达5-8年,而且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有时分属几个导师,这种师生关系就很复杂,也属于中国特色大学教授学缘结构。欧美名校一般不允许自己博士直接留校当教师,至少要到其它大学或科研机构做一轮博士后研究,或者博士毕业于外校。现在一些年轻老师比他的研究生大不了几岁,师生之间关系有时呈现有趣状态,例如哥们关系和“愤青”或“较劲”关系。作为年长教授与年轻教授在做人与治学态度风格上还是存在一定差别。我身边有一位50多岁教授,脾气有点暴躁,说话嗓门特大,对学生总是以训斥口吻,有的学生很不习惯,逃离他的研究生有多位,其中我还接收过一位。我除了不赞成他的性格脾气外,总是给学生讲那位教授的优点,他将所有科研经费都用在科研和学生身上,在这方面是一个非常好的教授典型。我对学生说脾气暴躁怕什么?你就充分利用他提供的条件好好做你的研究。有的教授脾气虽然很好,可是他的主要精力用在“做人”上,学问一般,学生们总不能跟着他只学“做人”不学“做事”,人家毕业后如何生存。人无完人,学生们在选择导师时一定要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

我一直认为,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应该是和谐关系,属于精神层面。可以想象,即使导师多么牛,学生多么聪明,两者脾气都倔,平常师生之间关系总是很僵,说不上三句话就吵起来,我想学生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健康成长”是很困难,同样老师也会过得不痛快,何苦呢。我的理解,作为老师至少要“大面子过得去”,力所能及地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学术环境(例如提供学生合理研究经费,包括出席会议,分析测量和计算等各项费用,邀请国际同行交流,让学生多接触领域内的牛人及文献查询便利等),但不干预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培养学生独立科学研究意识与能力。

好的师生关系之间应该除了精神层面外,应当全力支持学生的学术发展,尤其是那些勤奋刻苦和有潜力的学生。一个老教授有幸碰到过这样的学生,尽管他经费非常有限(主要靠几个国家基金及其它实验室基金类项目),老教授的学生年龄多数与他儿子相当,他是将他们当成下一代尽量精心呵护他/她们,在科学研究与学术上尽自己能力帮助他们成长。同时尽可能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一个家境贫寒学生,免试读他的硕士研究生,这位学习努力勤奋刻苦,深得老教授的欣赏。他先后从工资收入中2次借给她钱以解她家里燃眉之急,她计划提前报考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但却不好意思向老教授提出(怕要她读他的博士)。老教授知道情况后告诉她,你准备报考北大CYS教授博士生,他非常高兴,并将大力支持。老教授说说无论今后你到哪儿也是他的学生,并宣布借他的钱不用还。后来这位学生如愿在北大读博士及在美国休斯敦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并回国工作,现在干的很出色,老教授倍感欣慰。老教授还有一位硕博连读学生是一位德智全面发展的学生,他的基础学历是一个大专生。但是在整个5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学习期间非常勤奋努力,各门功课优秀,科研也做的很好,成果丰硕,是他培养的研究生中一个非常正面的“政绩工程”。他们师生关系非常和谐,即使在他答辩结束即将去工作单位报到前夕还坚持安排他出国去开完一次国际会议。他在读期间发表了多篇国际专业主流刊物论文,并全部是学生第一作者,为了学生的学术发展,其中还有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均为学生,现在这位学生在一个国家级研究所工作研究很出色,他还经常与老教授讨论学术问题,国家基金本子也会发给他看看,听听老师的意见。在这些好学生身上老教授感觉到他虽然退休,但学术生涯似乎还在继续。

   在师生关系中,我的看法主导方还是在学生。因为,对于一个老师,尤其年纪稍微大点老师(50后和60后),性格和脾气基本定型,要他做出大的改变来适应现代社会中“绚丽多彩”的学生不大现实。我们学生为了学到和体会到更多的科学研究知识和取得更多成果,就应当尽力适应导师的风格,配合导师完成科研项目,取得老师的信任。这样你的研究生工作和生活就会很阳光,学术之路就会更平坦些。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680429.html

上一篇:一场经历将近半个世纪的人生体验
下一篇:文献是科学研究的生命
收藏 IP: 61.233.22.*| 热度|

15 孙学军 高秋志 赵保明 徐绍辉 罗春元 陈飞 傅贵 彭真明 陈冬生 王浩 李宇斌 马小池 王淼 blackrain007 Marqui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2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