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博文已经酝酿一些日子了。这是因为最近科学网就“逃离科研”话题做了一次在线访谈(仍在继续)。访谈中有的博友提到研究生阶段的师生关系,其中一些学生很不满意自己目前和导师的关系。我周边就有已经毕业的年轻人到我办公室“诉苦”,说再也不愿意和原来导师合作做项目了。一位年轻人在我的博文:“我们这一代”后面评述:“表扬话,,,。刘老师可不可以讨论一下当下有不少导师强制博士生延期、将博士生当苦工、一心只为做项目挣钱的话题”。我回复:“谢谢!你说的情况可能属于少数,我的博文还是想要针对一些影响大点的社会问题”。无独有偶,前些天听到有人告诉我一个事情,我教过的一位学生和他指导的已经毕业研究生(这个学生跟了他很多年)之间的矛盾,具体矛盾起因不清楚。我这位学生说他的学生现在连老师都不认,很是生气。为此,我想以我切身体会和理解就师生关系谈点认识,供年轻老师们参考。我想换一种平和一点角度写这篇博文,用了一个非常传统和煽情的题目。
我国师生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作为一个自然科学领域教授,我对历史知识只能算是一知半解,尤其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内涵中关于师生关系方面的理念。在我的印象中,我国渊源历史传承下来的师生关系具有典型中国民族特色,她在建立和谐社会可能具有较好的现实指导意义。但是对于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力并没有什么推动作用,也许这是我国历史上对于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并没有做出重大贡献的原因之一。我们历史上的师生关系中最为典型是师生顺从关系,学生不能质疑老师,更不能批评老师,老师永远比学生高明。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助课班一个学生对教材中一个问题提出质疑,我转告主讲老师。该老师叫我转告这位学生:叫他不要狂妄自大。我当时心里想:你不能直接回答这个学生的问题吗?这种师生关系和教育理念导致我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人治社会”。我曾经亲耳听到一位老先生议论有人因为没有按照老师意愿办事,被称之“欺师灭祖”。我们经常看到再大的领导在老师面前都是毕恭毕敬。“一日之师,终身为父”是我国师生关系的绝妙写照。
在师生关系理念上,我们与欧美国家在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差别。据说西方学生称呼老师可以直呼其名,在我们这儿可是大逆不道,当然这可以归于传统和习惯。最近儿子刚到美国MIT人工智能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他的美籍导师在和他谈话时反复强调“自由”理念。她告诉儿子,在MIT没有人会告诉你如何做事。课题组里每周一次的例会只会通知时间和地点,每个成员自由参加,不存在请假之说,不需要解释不来的理由。然而我们这儿给学生制定的清规戒律较多,这从名目繁多的学生规章制度可以看到。甚至听一次学术报告可以用记一次学术分来激励,而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学术需求。其实读研究生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老师主要负责提供基本条件就是,一定不能“越俎代庖”。我曾经主张过一个“极端理念”:老师指导(或主动过问)越多,学生得到越少。这个理念在一篇“一个不管牛导师,培养了一批牛学生”文章中得到应正。我周边一位年轻老师,对他的硕士研究生采取“手把手教”。我对他说:你的学生也许现在做事很轻松,将来出去碰到问题怎么办?本来应该在大学本科期间得到充分训练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被忽视,导致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他们总是希望老师像中学生那样多多管教,这种师生关系是和谐了,那是研究生吗?两者之间的关系顶多是技术熟练工和师傅之间的师徒关系。
我指导的研究生不多,至少到现在我和所有毕业学生之间关系都还和谐。虽不能说个个都和我亲密无间,但没有一个关系不好的。我一直认为,在师生关系中,老师是占主导的一方,承担主要责任的一方,所以在对待师生关系中我比较谨慎和注重自律。以身作则,始终处于科学研究第一线,用事实而不是说教,为学生做出表率是我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我对学生们说:我力求做到一碗水端平。例如,2003年2位学生同时考上我的博士生,而此时我香港大学朋友CLS教授给了我一个学生访问2个月指标,费用由他支付。我为了体现一碗水端平,决定让2个学生都去,其中一个学生的费用由我科研费负担。我心里想,作为一个老师为什么要偏心呢?尤其作为我们这样年长老师。如果用时髦话说“换位思考”一下就更不应该偏心。因为我清楚,学生最反感偏心的老师。但是事实上一般也难以做到一碗水端平。从某种意义上看,也不必要一碗水端平。不是说“因材施教”吗?我继续和学生们阐述我的观点:我一碗水端平后,就要看你们的Response。这往往是老师后续端水不平的主要原因。一个老师喜爱学习科研积极和主动的学生,这应该是一个正面的人之常情。作为一个研究生早已成人,做人的道理和做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不需要老师说教。一定要靠他们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悟,当然和老师主动交流是重要途径之一。我一个博士生开始一年多我不知道他做什么事,因为我遵循学生自由原则,开始并没有在意。后来才知道,他在外系一个老师哪儿做事情,我必须要和他谈一下。由于那位老师也是一个博士生导师,因此,我建议他转到这位老师哪儿去做博士,以免耽误他的前程,但是他不愿意。一位教授说我心软,要换成他就会毫不客气让他走人。后来我和学生促膝谈心,并得到他的理解,最后做的还不错。但毕竟耽误了一年多时间,最后延期半年顺利答辩。尽管院里没有推荐,他申请到学校学位委员会答辩通过,获得学校优秀博士论文。
一个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门坎时总希望选择一个满意的导师。满意和理想导师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我理解大体是:学问做得好,德行好,对学生关怀备至,项目多,社会活动能力强(在中国特色环境里拿项目还要学会应酬),再好有个一官半职(可以调动更多资源)等。然而这样理想导师自然凤毛麟角。我将周边熟悉老师表现简单分成三类:一类德行比较好,学术一塌糊涂的老师;二类学问做的较好,但有点个性(有的甚至性格有点孤僻)的老师;三类老师会来事(会拉关系),会拿项目,对学生也许比较慷慨(经常有酒肉饭菜和学生们共享,给的补助也许可观),但就是学问做的不太行,基本上看不懂,或没时间看国际同行文献,学生跟他主要做一些重复性生产项目。学生称这类老师属于赚钱老师。学生跟这类老师也许可以学到一些生产技能,但基本上学不到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想。当然还有两方面都很差的老师属于个别。面对上述三种情况,第一、三类师生关系可能比较和谐,但是第一类招不到太多学生,第三类招的学生最多,尤其是那些有点官衔的老师。第二类师生关系可能一般。作为学生一定要明白,理想化的老师不存在。就像一个老师希望招到的好学生:基础好,悟性好,勤奋好学,性格开朗,善于沟通,尊重老师和团结同学,甚至最好家庭经济条件好等,这样的学生到哪儿找去。其实参与塑造一个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导师最有意义的事情。
我曾经受学校研究生院委托到一些大学做过研究生招生宣传。我告诉学生选择导师一定要慎重,要费点心思,否则一旦上了又后悔。我就接受过从脾气古怪老师那儿转来的一个学生。我在向本科生宣传时谈到选择导师时有一个做法:了解一个老师学术方面还好办,可以通过老师的个人网页及相关数据库查询。我还主观推测,一些个人网页过于简单,只重视列项目,而忽视介绍成果者,估计成果可能偏少,属于赚钱类或“假大空”老师,选择这样的老师一定要慎重。但是对老师的德行了解比较困难,这就需要通过一些手段和技巧去打听。例如通过同学、老乡等各种关系了解。例如我们学校车队的师傅和我说,你们院里那个老师比较大方,那个老师挺抠门的印象就是这位师傅曾经和我们院里这些老师出过野外,这是他的亲身体验。
总之,师生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微妙问题,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对待。我们面对的是国家发展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国家发展好,人民才能好”毕竟要靠他们。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培养业务精深和人格高尚的学生是一个老师光荣和圣神的历史使命。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和谐作出你的贡献。
2012年12月3日下午3时44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